2025年10月刚过,咱们海关总署和哈萨克斯坦农业部,正式签了份议定书。这个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也是最大的“斯坦”国家,正式打开了向中国出口猪肉的大门。
消息一出,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反应是“啊?”
哈萨克斯坦?那个70%以上人口都是穆斯林的国家?那个我们印象中策马奔腾、喝马奶、吃牛羊肉的地方?他们……养猪?还卖给中国?
这事儿吧,它不仅是真的,而且背后的故事,比这笔买卖本身还要精彩。
一提“斯坦”,很多人脑子里就自动关联到严格的宗教禁忌。但在哈萨克斯坦,这套逻辑可能行不通。
你如果现在去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或者最大城市阿拉木图,你会发现满大街的酒吧。你走进任何一家大型超市,猪肉柜台就和牛羊肉专柜并排摆着,切割整齐的五花肉、排骨,常年供应。
![]()
为什么?因为哈萨克斯坦是个极度世俗化的国家。
首先,人家的宪法白纸黑字写着“政教分离”。这意味着宗教信仰是个人私事,伊斯兰教法在这里不具备法律效力。你信你的,我吃我的,互不干涉。
其次,哈萨克斯坦是个“民族熔炉”。全国生活着130多个民族。除了占主体的哈萨克族,还有占比接近20%的俄罗斯族,以及大量的乌克兰族、德意志族。这些民族,可都是吃猪肉的传统大国。
在哈萨克斯坦的街头餐馆,哈萨克族的手抓肉和俄罗斯族的猪肉馅饼,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张菜单上。不同民族的食客坐一桌,各点各的,这种包容和共存,早已是他们的日常景象。
![]()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想多了。人家压根不“矫情”,对猪肉没什么极端看法。土耳其的超市里猪肉常年有卖,印尼巴厘岛的烤乳猪还是招牌美食呢。
哈萨克斯坦的“养猪DNA”:苏联时期的辉煌与没落
你以为哈萨克斯坦是“新手上路”?那就大错特错了。
咱们把时间倒回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在那个年代,是名副其实的“养猪大国”。
这事儿得从苏联的工业化说起。为了提高粮食的转化效率,苏联大力推广养猪业。毕竟猪这玩意儿,饲养周期短、产肉率高,最适合工业化发展。
在哈萨克斯坦广袤的北部草原,集中了全国10%以上的农业用地,那里贡献了全国36%的猪肉产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哈萨克斯坦的生猪存栏量,一度高达320万头!
![]()
这可不是瞎养。苏联的科学家们下了大功夫。1968年,他们甚至专门培育出了适应当地干旱、温差大气候的“哈萨克杂交猪”。这种猪,就是为了在哈萨克斯坦的土地上,高效地产出猪肉。
所以说,养猪,是刻在哈萨克斯坦近代工业农业史里的DNA。
当然,苏联解体后,一切都变了。
随着大量俄罗斯族人口迁出,猪肉的本地市场急剧萎缩。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比例上升,牛羊肉重新成为主流。养猪业遭遇雪崩,一度衰落到几乎要消失。
但这个“火种”,它没灭。
一个补贴98坚戈,一个需要72小时直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转机出现在最近几年。
![]()
哈萨克斯坦政府发现,光靠卖石油和天然气,经济结构太单一,风险太大。他们也想搞经济多元化。那搞什么呢?
养猪业的“火种”被重新点燃了。
一方面,国内的俄罗斯族等群体依然有需求。另一方面,他们有广袤的土地可以种饲料,有苏联留下的技术底子。最关键的是,他们隔壁,有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中国。
咱们中国人一年人均要吃掉40公斤猪肉。而哈萨克斯坦呢?人均年消费量不足5公斤。
这个账,太好算了。
![]()
哈萨克斯坦政府开始下血本扶持,给养猪户每公斤猪肉补贴98坚戈(约合1.6元人民币)。这一下,生猪存栏量噌噌往上涨,很快就回升到了近100万头,重新坐稳了“中亚最大猪肉生产国”的位子。
他们国内市场消化不掉,每年富余的产量高达40多万吨。这些猪肉卖给谁?
答案不言而喻。
中国为什么点头?这背后是“供应链安全”的大棋局
好了,哈萨克斯坦想卖,我们为什么就一定要买呢?
这事儿,对咱们来说,意义极其重大。
第一,时效和新鲜度。
我们以前进口猪肉,主要靠谁?西班牙、巴西、美国。这些国家在哪?地球的另一边。
猪肉坐着冷冻船,飘洋过海,动不动就是几十天。到我们手里,基本都是“冻肉”。
哈萨克斯坦不一样。人家跟咱们的新疆是邻居。
![]()
首批这5000吨冷鲜猪肉,搭上中欧班列,通过霍尔果斯口岸入境,最快可以实现“72小时直达”!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我们以后能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吃上来自中亚的“冷鲜猪肉”,而不是只有“冷冻猪肉”一个选项。这个口感和品质,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各位老铁,前几年的非洲猪瘟,大家没忘吧?“二师兄”价格飞涨的日子,历历在目。
那场疫情,让咱们深刻认识到,猪肉供应源头不能太单一。
而哈萨克斯坦,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经过国际认证的“无猪瘟疫情”国家。
在咱们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无猪瘟”这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从一个干净、可靠、离我们又近的地方进口,这叫分散风险,把“菜篮子”拎得更稳。
![]()
第三,也是最深层的:国家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
这才是重中之重。
我们养猪,需要什么?饲料。饲料哪里来?大豆。大豆哪里来?高度依赖美洲,特别是巴西和美国。
这条“大豆—饲料—猪肉”的供应链,要跨越整个太平洋。说白了,我们的肉价,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大洋彼岸的农民和码头。
现在,我们换个思路。
我们不直接进口那么多大豆了,我们直接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猪肉”。
哈萨克斯坦有的是地,他们可以自己种饲料、自己养猪,然后把成品(猪肉)卖给我们。
![]()
这相当于,我们把一部分猪肉的“饲料基地”,间接转移到了我们隔壁的邻居家。这条供应链,走的是陆路,走的是“一带一路”,是中欧班列。
它更短、更可控、更安全。这是对跨太平洋供应链依赖的一次“松绑”,是地缘经济的一次妙手。
这不只是猪肉,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所以大家看,这笔猪肉贸易,小处看,是哈萨克斯坦的养猪户赚到钱了,咱们老百姓的餐桌上多了个选择。
![]()
往大处看,这事儿意义非凡。
它首先打破了我们对“斯坦”国家的刻板印象。它告诉世界,一个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完全可以有发达的养猪业,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饮食多元,完全可以和谐共存。差异从不是隔阂的理由,尊重与包容才是文明共生的密码。
它更是中哈两国深度绑定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中哈两国已经签署了23份农产品进出口议定书,有1718家哈萨克斯坦企业获得了对华出口的资质。
从小麦、大麦、植物油,到现在的猪肉,哈萨克斯坦正在成为我们西部一个极其重要和稳定的“大粮仓”和“大牧场”。
当2025年10月的这批哈萨克斯坦冷鲜猪肉,摆上我们超市的货架时,我们应该看到,这背后不仅仅是农产品的流通。
这是一个信号,一个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邻邦,正在用最务实、最接地气的方式,和我们共同构建一个更紧密、更安全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