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一个你每天在荧幕前看到的熟悉身影,突然出现在电商直播中,用她那极具辨识度、象征着公信力与真实感的声音,向你推荐一款号称能增强记忆、缓解四肢麻木的“特效”营养品时,你会不会瞬间放下戒备?
2
无数人选择了相信,因为那个声音来自李梓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资深主持人。
3
但他们未曾察觉的是,镜头前那位言辞流畅、神态自然的主播,其实并非真人,而是一个由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复刻出的虚拟替身。
4
这场缜密布局的骗局,盗用的不只是她的外貌和声线,更像是一记精准刺入社会神经核心的利刃,直指我们最珍视也最易碎的资产——公众信任。
![]()
5
这已远超普通意义上的肖像侵权行为,而是一次对集体信赖体系的系统性掠夺。一位公众人物耗尽数十年心血建立起来的专业形象与声誉,被不法分子打包成一场欺骗的剧本,用于牟取非法利益。
6
真相最终在10月16日的一纸官方声明中浮出水面。
7
原来直播间里侃侃而谈的“李梓萌”完全是AI合成产物,真正的她对此毫不知情,不仅未参与任何推广活动,还因此蒙受名誉损害。这一事件,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些我们曾深信不疑的“权威符号”,在AI浪潮面前是否早已不堪一击?
![]()
8
信任是怎样炼成的
9
人们对一位公众人物的信任,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时间沉淀、行为积累与专业表现共同塑造的结果。李梓萌这个名字所承载的分量,正是在这种长期坚守中逐渐铸就的。
10
许多人或许并不了解,29岁便登上《新闻联播》主播台的她,在当时属于极为年轻的面孔。
![]()
11
为了使个人形象更契合节目庄重严肃的调性,她做出了一项持续十余年的选择——每次出镜都佩戴一顶深棕色短发假发。
12
直到后来她在社交平台晒出摘下假发的真实模样,一头乌黑长发映衬下的青春面容才令网友惊呼不已。这种为职业需要主动隐藏自我特征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承诺:我可以为这份职责收敛个性,只为呈现最专业的状态。这正是信任构建的第一块基石——专业主义。
![]()
13
当然,再严谨的人也会有疏漏。即便是李梓萌,也曾出现过直播口误的情况。
14
央视内部有着极为严苛的规定,读错一字罚款200元。她曾将“劳动节”误说成“劳动姐”,此事一度成为网络热梗,引发善意调侃。
15
但恰恰是这类微小失误,让她显得更加贴近普通人。背后支撑这一切的,是她一年主持多达158期节目的高强度节奏,以及机构严格的纠错机制。这些细节非但没有削弱她的可信度,反而让那份原本高高在上的权威感增添了几分人性温度。
![]()
16
而真正奠定其不可动摇地位的,是过硬的专业能力。一次突发情况下,导播临时递来一份长达八分钟的手写稿件,提词器完全无法同步。她全程低头阅读纸质文件,却依然做到语速平稳、吐字清晰、情感充沛,毫无差错地完成播报任务。
![]()
17
这场堪称典范的“无提词器直播”,彻底打消了外界对她业务水平的所有质疑。
18
它清楚地表明,李梓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那张代表央视门面的脸庞,更在于她背后多年锤炼出的强大心理素质与扎实功底。假发、罚单、手稿——这三个看似平凡的物件,共同构筑了一个值得托付信赖的公共符号。
19
克隆的信任和镰刀
20
当一个人的信誉足以被市场量化时,总会有投机者试图将其“变现”。AI技术的进步,恰好为这类图谋不轨之人提供了一把成本低廉、效率惊人的“收割利器”。
![]()
21
不法分子盯上的,正是李梓萌这个身份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信任资本。他们运用AI建模,几乎完美还原了她的语音语调、唇形动作乃至面部微表情。
22
如此高度拟真的复制,唯一目的就是诱导观众在毫无警觉的状态下,将对李梓萌本人的信任自动迁移到那个虚假的数字形象之上。
23
大量消费者正是因此上当。他们购买的并非产品本身,而是“央视主播亲自推荐”这一标签所带来的安心感。
![]()
24
然而当包裹寄到手中,人们才发现商品包装简陋、标识缺失、说明书模糊不清,根本不符合正规保健品标准。经相关部门核查,所谓“高端鱼油”实际执行的竟是普通糖果类食品生产规范。
25
此类事件并非个案。这把AI打造的“镰刀”,早已挥向更多拥有广泛认知度与高信任背书的人物。
26
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的声音被模仿,用于推销乡村土鸡蛋;知名医学专家张文宏的AI形象也被制作成视频,为某品牌蛋白棒做宣传代言。
![]()
27
一条新型的欺诈产业链正在成型:犯罪团伙精准锁定高影响力目标,借助技术手段将其多年积累的社会信用快速克隆并批量套现。
28
受害者分为两类:一类是付出金钱却收到劣质产品的普通用户,另一类则是像李梓萌这样,莫名其妙“被代言”,遭受肖像权、声音权及名誉权多重侵害的公众人物。
![]()
29
信任的防火墙怎么建
30
面对这场由技术驱动的信任崩塌危机,仅靠个体发声辟谣或事后维权,显然难以遏制蔓延趋势。
31
AI的演进速度已经远远超越现有监管体系与大众识别能力。一旦信任被商品化并肆意滥用,重建的过程将异常艰难且漫长。
32
尽管如此,补救仍有必要。要有效抵御此类风险,必须建立起由法律法规、平台责任与公众意识三方协同构成的立体防护网。
![]()
33
国家层面已开始行动。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对涉事企业展开调查,同时推动制定AI生成内容强制标注制度的工作已被列入议程。
34
这意味着未来所有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音视频内容,或将必须携带明确标识,如同数字“身份证”一般公开其非真实性。这是从顶层设计角度,为技术滥用划出不可逾越的边界。
35
平台方的责任同样不容推卸。作为技术应用的主要场景和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它们理应承担起第一道审查防线的角色。
![]()
36
技术漏洞需要用技术手段填补。各大直播与电商平台亟需升级AI检测模型,强化审核流程,杜绝此类明显违规内容的上线与扩散,不能再将风险转嫁给用户和社会整体。
37
最后一道防线,则落在每一位公民身上。有关部门在事件后提醒公众,应对直播中宣称具备治疗或保健功能的商品保持高度警惕。
38
这实质上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掌握一项新素养——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真伪辨别能力。信任不应是盲从的结果,每一次核实,都是对自身权益的一次保护。
![]()
39
结语
40
风波之中,48岁的李梓萌依旧沉稳地坐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前,一如往常。
41
她并未公开激烈回应,也没有陷入舆论纷争,而是继续以每日精准无误的播报,默默回应这场荒诞闹剧。这是一种无声的姿态:真正的公信力,终究要靠日复一日的坚守来维系。
42
这场AI伪造事件,绝不仅是李梓萌个人遭遇的无端牵连。
![]()
43
它更像是对整个社会信任机制的一次压力测试,暴露出技术狂奔背后的伦理真空。我们不能因恐惧风险而否定科技进步的意义,但必须为其装上必要的“刹车系统”与“导航装置”。
44
未来,我们需要共同缔结一份属于数字文明的新契约。
![]()
45
在这份契约中,技术创新应当致力于增进人类福祉,而非沦为侵蚀社会根基、收割公众信任的工具。这条路注定不易,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坚定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