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营销员群体从巅峰时期的千万规模,萎缩至如今仅剩200余万注册人力、活跃人数恐不足60万之时,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一现实:
这个曾凭借一己之力托起中国保险业黄金二十年、助推行业跻身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关键力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煎熬与迷失——佣金不断调降,合规日益严苛,客户的信任也渐行渐远……
如今的他们,在做什么?有人在朋友圈日复一日刷屏产品链接,有人在小区门口摆摊赠礼、送米送油,也有人在直播间里费力讲解条款,却观者寥寥。更多人,则在指标压力之下,于脱落和坚守之间挣扎徘徊。
他们曾是行业辉煌的“毛细血管”与“神经末梢”,是改革的参与者、巨头的门面;而今,却常被视作“问题的源头”,成为“被改革”的对象。
这个承载人身险行业转型期望、也直接影响亿万消费者保险服务体验的群体,他们的声音究竟在哪里?更多时候,他们是沉默的、被定义的、被调整的,甚至被简化为一行行下滑的数字。作为这场转型中最直接的承受者,他们的困惑与期待、困境与探索,值得被听见。
当行业高呼“高质量转型”之时,他们的迷茫、他们的生计、他们的职业尊严,是否也被真正纳入了改革的议程?这群“被改革者”的真实声音,不应湮没在宏大的转型叙事中。
1
-Insurance Today-
“规划师”风潮过后的思考
明明被寄予满腔期待
为何还有如此多的不满?
近几年,保险公司纷纷推出“规划师(PLANNER)”项目,掀起一场专业化、精英化的军备竞赛。
以头部、上市公司为例:
国寿力推金融保险规划师(FLP),人保寿有“保险财富规划师”(IWP),新华推出“全生命周期规划师”(WLP),平安先是祭出MVP后再出招“财富康养保险规划师”(WHLP),泰康力推“健康财富规划师”(HWP),太平洋则重金打造“Cπ康养财富规划师”……
打开网页,数十个“规划师”涉及大小主体公司和中介,保险营销员集体转型“专业精英”。
然而,形成反差的是另外一些“公开场合”听不到的声音。
一位从业近30年的老营销员直言:过去,我是布道者,现在,就是“保险宣传和普及者”。头衔再响亮,客户只关心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就是个“卖保险的”又有何妨?
另一位新生代团队长,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们只会卖保险,基本法考核的还是保费。其他的,学起来困难,讲清楚更难。规划师指向的是保险公司的目标市场,但那等于是我们自己未来之路吗?路怎么走,为什么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
这位团队长的师兄、一位资深总监,则劝慰道:你我带好团队就不错了,至于大方向,我们有心无力就别较劲,叫什么重要吗?有市场、有产品、有支持、有钱赚,就可以了。听话照做没错,想那么多干啥!
这些声音听上去是那么的不合群,即便是顺势而为,也夹杂着无奈。也有人心里清楚:冷静、觉醒和独立思考的声音,代表着营销员群体的成熟、成长,哪怕不尽如人意。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即便贴上了“规划师”的标签,多数营销员还徘徊于“卖产品”与“做规划”的夹缝中忽左忽右。
那位团队长苦笑:
“公司要求以‘养老规划师’身份谈资产配置,但考核仍是标准保费。客户问起如何选择养老社区,接受了培训的团队依然说不清楚……”
对于这些言论,不少牵头规划师项目的险企高层也心知肚明,但仍有一种刻板认知,认为营销员群体缺乏方向感,“那就由公司做决定”吧。
有险企高管一针见血的点评:
“单方面以公司意愿行事,没有真正与营销员群体充分沟通、达成共识,是某些‘规划师’项目收效甚微的内在深刻原因”。
当有人用头衔拔高期待,却疏于思考与营销员的职业方向是否契合、保险之外的赋能是否足够充裕。营销员的职业认同,同时出现了繁荣与撕裂共存的境地。
2
-Insurance Today-
两个小案例
传统思维下的群体性焦虑与迷失之痛
当职业标签被固化,转型赋能支持力度不够,又会面临怎样的尴尬。
先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险企推出“健康财富规划师”认证,要求代理人掌握医学、法律、税务知识,提供了一周的线上课。营销员小李顺利考取证书后,兴冲冲跑到客户面前,却被客户一句话给怼了回来:
别跟我聊慢性病、健康管理,老爷子Ⅱ型糖尿病十多年,你来教我?你还是老老实实卖保险吧!
同事小张的遭遇差不多:那个养老社区,是你公司的吗?除了卖保险,你们又帮房地产消化库存了?
“如果还是卖保险,这些拒绝不难处理。但规划师要求的知识和应对技巧远超保险,这些问题‘超纲’了,能力提升远远不足,公司培训部也不会,供应商也只能提供产品,给不了足够支持,开单很难”。
小李、小张们的吐槽并非个例,2024年的一项调研表明:超六成营销员反馈“专业头衔与实操资源不匹配”。
有市场需求,有销售意愿,但能力短板的补齐是个挑战,涉及到保险生态要素融合的紧密度,以及对营销员这个流量入口的适配性。
事实上,真实的痛点还在:拧巴的生态供应商管控,卖货意愿大于支持能力。
太多行业看中保险这个流量入口:超能卖东西,而“规划师”头衔前的“定语”,等于放开了健康、医养、财富等产品进入保险业的货架。
早年平安业务员带货洗发水、电饭锅时,还没有金闪闪的“规划师”头衔,日用品也容易卖。
但医康养、资产信托等商品,开始借“规划师”之名进入消费市场时,对险企挑选、管控供应商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考验,除了品质、合规,还有“适用性”的问题。
某无资质的“电流健康检测仪”包装在“健康管理”外衣下,通过分支机构、团队长进入营销基层,确实为卖健康险创造了触客机会和转化由头,但雷人的“总之你有病”检测报告终究难掩其败,更是让“规划师”中的“健康”二字蒙尘。
有供应商的产品确实很有特色甚至出类拔萃,声称“可以帮营销员提升业绩”,却只停留在口头、概念上,只会说“卖了能分多少钱”的事后激励,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事前培训和“怎么卖”的落地方案,“规划师”拿着产品却不会卖,商业价值沦为镜花水月。
某大型险企的困惑也源于此:面对忠诚度高的老客户,即便是绩优的规划师,也很难卖出“非保险”的新单。
这就不禁追问:组织赋能与团队土壤,是牢笼,还是坚实底座?
无论是扁平化的独代工作室还是金字塔结构,无论是主体公司还是经代中介,团队层级有数量差异,却无本质不同。这种由“血缘关系”纵向支配的多级结构,因当下基本法的机制,决定其致命之处“不在于层级多少,而在于同级间缺乏横向利益关系”,先天就是“并行、不协作”甚至是竞争关系,越到基层越严重:帮忙是人情,不是义务和责任。
有能力的团队长,会通过“经营哲学、组织文化、功能小组”,来弥补横向合作的缝隙,但依然难以弥合制度的先天缺欠。
这一机制直接影响“规划师”的成长:
“规划师”要求能力模型越全能越好,必然导致个体愿意独立、同时不愿做大团队,上级主管的层级红利降低,这与传统基本法“做大团队”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难免会挑战某些团队长的利益诉求和资源导向。
近年萌芽的“协作性组织”,在成本效率优势明显,也在挑战“全能型个体”传统培训导向。“规划师”的发展形态,大概率是协作型的迷你团队。险企现有的培训赋能体系、基本法、运作机制和团队架构,尚不具备这种土壤。
这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迫切需要由企业来牵头,进行体系化的前研、探索,进而改造生产方式。
3
-Insurance Today-
呼啸而过的大转型中
总有几许星火值得关注
那或许是破局的方向
将中国保险业推上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的营销员群体,总有生命力极强的野草顽强生长,即便有个体的无力感,但从不自怨自艾。
而是打开思路、另辟蹊径,展现了不一样的风景:于是乎,我们看到了林林总总的探索者、自救者、尝试者们的涌现,窥见这个曾经满是奇迹的群体,再度亮起几许的星火。
“社区风险管家”小林的案例,展现了从推销员到资源连接器的路径。
营销员小林与街道办合作“家庭风险自救站”,进入多个社区免费教居民急救技能、保单检视,逐渐吸引医生、律师加入,形成互助社群。她对自己有着清醒的定位:
“我就是卖保险的,更是帮你守住钱和命的‘风险规划师’。相比于一对一服务,我要提高效率、整合资源,让更多人为更多人服务。”
这种传统培训学不到的平台思维,让她在业主群这个商业保险的禁区里畅行无阻,还“破圈”吸引了价值观相同的人加盟,收入增四成。
吴经理的例子,则是“线上+反套路”,用“真专业”迅速破局。
前保险公司培训部吴经理,发现线上保险消费观混乱同时充满商机,于是“愤而”转型营销员。同时,深感原来擅长展业技能难以适应线上,于是自学新媒体展业。
得益于擅长萃取、体系化的经验,摸索半年“短视频+直播”,还组建了“新媒体团队”,成功树立了“真专家”的人设,设计了一系列“反套路”的主题迅速出圈,用其擅长的“大白话”普及“保险原理”、引导消费观。
比如“性价比真伪之外,还有广义、狭义之分”、“买保险真的不用看公司吗?”、“十大风险保障机制?漏了一条最重要的!”“增值服务是王冠上的明珠,还是蛋糕上的樱桃?”,精心设计的出圈话题,加上摸索出的“数据运营”能力,收获了大量“较真儿”的优质客户。
为了能够真正复制到团队中,他正在将自己的经验进行“标准化”二次萃取、撰写适合团队作业的SOP。
呼啸而过的大转型中,小林、吴经理的探索或许尚属微光,但他们不再困守于传统的销售脚本,而是以“社区风险管家”、“线上真专家”的新角色,成为一名真正的保险人。
案例微不足道,但这股悄然涌动的草根创新,恰是这个群体曾经辉煌的源头。站在当下,或许只有当无数个“小林”和“吴经理”开始扬帆,这个群体方可再度回来。
后记
如何再次出发?
“改革不是更名,而是重构权责利统一的制度根基。”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营销员的困惑,本质是个体价值与系统惯性的重新思考。流水线上,正在标准化生产“规划师”,破局者同时在撕掉标签、重写答案:
我是谁?——一个帮你在不确定世界守住确定性的人。
我去哪儿?——有自己的方向,要走向全行业、客户真正需要的地方。
落笔之时,华灯初上。营销员要么刚刚结束展业、开始回家,要么面对手机拍短视频、做直播。夜深人静时内心自问:我给客户做规划师,我自己的未来该如何规划?我的职业之路,会有一盏指路明灯吗?
从业方向、职业安全,还是资源配给、赋能支持,险企在给答案,但这是否需要,是否足够?又是否合适?无论是营销员自己,还是险企,都希望听到更多、更深、更广泛的声音。
答案是目的,寻找更是意义。寻找答案。
今天,我们邀请每一位保险营销员和你的伙伴,参加《保险营销员展业赋能与职业信心调研》,这次调研将覆盖百万营销员。调研报告将通过媒体公开发布,让全行业听到每一位营销员的呼声,在被命名后,找回“我”的定义权!
我们都知道:只有当真实的声音被听见,百万营销员的改革才能真正走向星辰大海。
关于《保险营销员展业赋能与职业信心调研》
首届《保险营销员展业赋能与职业信心调研》,由长期关注行业发展的《今日保》、保险业百年国际组织LIMRA LOMA GLOBAL、数字化营销企业加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靠谱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旨在了解保险营销员群体的职业发展现状、诉求,为营销员群体和全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第一手信息和分析建议。
本调研数据,将由发起团队共同研究、分析,形成专题报告、公开发布。
![]()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站 | 快手 | 西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