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1 日傍晚 6 点,柳州城中区怡鑫园小区,一声“杀人了”,撕裂了小区的平静。69岁老人持刀行凶,随后跳楼,4条生命戛然而止。
![]()
这不是电影情节,是柳州真实发生的悲剧。
而导火索,极可能只是一句争吵、一次摩擦,那种我们每个人都遇过的“邻里小矛盾”。
警方第二天的通报只有寥寥数语:69 岁的叶某某因邻里纠纷,持刀伤害邻居 4 人后坠楼,最终 4 人死亡、1 人重伤 ICU 抢救。
![]()
但小区居民你一言我一语,拼凑出这场悲剧的全貌 —— 这根本不是突发的冲突,而是两年积怨的总爆发。
叶某某住 2 楼,受害一家住 3 楼,矛盾的根子早就埋下了。
“楼上有个不到 10 岁的孩子,每天在家跑跳拍皮球,大晚上还剁骨头,空调水滴得叶老头窗台哗哗响。” 邻居李大哥说,叶某某老伴走了十几年,独居的他最看重安静,可楼上的噪音从没断过,甚至有人把垃圾袋堆在他门口。从 2024 年开始,叶某某就没停过投诉,物业前后调解了 5 次,每次都是 “当面说好,回头照旧”,像极了走过场。
最让人唏嘘的是案发前一小时,叶某某还气冲冲地跑到物业办公室,拍着桌子说 “楼上剁骨头声快把墙震裂了”,可工作人员只轻飘飘回了句 “尽量沟通”。没人知道,这句敷衍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小时后,他揣着菜刀敲响了邻居家门,砍人后从楼道窗户纵身跳下,当场身亡。
![]()
更让人揪心的是叶某某的过往。小区老住户透露,6 年前他就因为琐事持刀伤过人,被拘留 10 天,当时警方还收缴了他两把菜刀。可那之后,没人跟进过他的情况 —— 社区没上门走访,没提供过心理疏导,甚至没提醒过邻里注意防范。独居的他性格越来越孤僻,平时见了人都不说话,心里的怨气越积越满,最后用最极端的方式来了结。
这场血案里,没有绝对的 “坏人”,却有两个彻底破碎的家庭。
![]()
受害的邻居家在小区里口碑很好,60 多岁的老太太常给楼下送自己种的青菜,30 多岁的夫妻待人客气,小孙子见了谁都甜甜地喊 “爷爷阿姨”。谁也没想到,这样一户和善人家,会遭遇灭顶之灾。最终,老太太、年轻丈夫和孩子没能救活,女主人重伤躺在 ICU,生死未卜。“好好的一家人,就这么没了,太惨了。” 居民提起这事,眼圈都红了。
而叶某某的人生,同样充满悲凉。他退休后独居 12 年,妻子早逝,子女忙着工作很少来看他,2023 年还确诊了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情绪越来越容易激动,总觉得别人在针对自己。
社区的调解记录显示,从空调噪音到车位冲突,再到案发前一天的死亡威胁,他的不满一次次升级,却始终没人真正重视。“其实他就是太孤独了,没人听他说话,一点小事在他心里都能变成大事。” 一位老街坊叹气说。
![]()
事件曝光后,网友评论瞬间破十万,高赞留言全是共鸣。“我家楼上半夜弹钢琴,我硬生生住了一周酒店,不敢吵架,就怕遇到极端的人。”“我们楼道的旧鞋柜堆了两年,我每天心里骂八百遍,就是没勇气敲门。” 这些吐槽拼出了现代邻里关系的真相:物理距离近在咫尺,心理距离却远隔天涯。
有人分享自己的 “避雷经验”:楼上噪音大,先买副耳塞,再拎着水果上门沟通,比直接吵架管用;遇到蛮不讲理的邻居,别纠缠,找物业、打 12345,实在不行就搬家。就像知乎上那个案例,邻居凌晨 3 点剁肉,网友没发火,反而送了两斤排骨说 “您做饭真香,能不能垫个砧板?”,结果邻居当场道歉,后来还主动送饺子。
![]()
可更多人无奈地说,正规维权太难了。投诉噪音要请律师、做公证,耗时半年花好几千,最后可能只赔几百块;找物业调解,大多是 “和稀泥”,问题根本解决不了。这种 “不闹没结果” 的现实,让很多老实人憋了一肚子气,也让矛盾慢慢发酵成悲剧。
下次当你觉得邻居“太过分”时,别急着记仇,先敲敲门。一杯茶,一句话,或许就能挡住一场血雨腥风。
毕竟,邻里一场,抬头不见低头见,退一步不是懦弱,而是为了彼此都能好好活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