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这样?想做短视频,先纠结设备选大疆还是 GoPro,脚本改了 8 版还没开拍;想搞副业,对比 10 个项目后嫌麻烦,最后啥也没干成。美其名曰 “准备充分”,其实就是被 “过度准备” 困住了手脚。
![]()
直到看到王自如在新浪新闻《一天零一页 2025》里聊董明珠,我突然懂了:为啥有人总能抓住机会,而咱总在原地打转。他一口一个 “大姐”,说董明珠最教他的是 “想清楚四成、五成、六成,就可以开始干”—— 这话听着简单,却戳破了太多人没意识到的成长死穴。
今天咱不聊他俩的绯闻八卦,就扒扒这 “先干再说” 的执行力里,藏着普通人能抄的 3 个翻身逻辑,尤其是职场人和想搞副业的,看完说不定能少走 3 年弯路。
先搞懂:董明珠的 “六成逻辑” 不是瞎干,是高手的决策密码
一提到 “先完成再完美”,有人就觉得是 “敷衍了事”。但董明珠这招能玩几十年,靠的根本不是蛮干,而是藏着精准算计的。
王自如在格力待了三年,从直播助手做到渠道改革负责人,最有发言权。他跟着董明珠跑 13 场直播,创下 476 亿销售额的成绩,早就摸透了这套逻辑:董明珠的 “六成把握” 不是拍脑袋,而是 “核心风险可控下的快速试错”。就像 2020 年格力第一次试水直播,没人敢保证能成,董明珠拉上王自如直接开播,从选品到话术边播边调,第一场 7 亿多的成交额,就是这么 “试” 出来的。
这跟董明珠早年的操作如出一辙。搜狐网报道过,1994 年她发现一批空调有 0.1% 的噪音超标,没等数据全出来就召回 1.2 万台 —— 这不是盲目行动,是她算准了 “质量口碑比短期损失更重要” 这个核心。后来格力搞数字化渠道改革,王自如牵头安徽试点,也是先搭起基本框架就推,再根据经销商反馈改了 17 版系统,这才有了全国推广的基础。
说白了,董明珠的 “六成逻辑” 是把 “确定性” 和 “可能性” 拆解得明明白白:核心底线(比如质量、合规)必须 100% 守住,而细节优化(比如流程、话术)留给行动去完善。这跟咱普通人的 “等所有条件都满足”,根本不是一回事。
王自如的逆袭:从 “测评大神” 到 “执行力玩家”,他踩对了什么?
有人说王自如能混到今天全靠抱大腿,但你细看他的经历会发现:他最牛的不是跟着董明珠,而是学会了 “在行动中补短板”。
早年间王自如做 ZEALER 测评,那可是科技圈的标杆,靠的是 “把每个参数扒到底” 的较真劲儿。但这种 “追求完美” 的风格,在商业里反而成了拖累。2018 年他搞 “10 万人测评俱乐部”,花半年打磨付费体系,结果用户不买账,最后不了了之。
直到跟了董明珠,他才彻底转变。就拿格力渠道改革来说,一开始他对家电渠道一窍不通,换别人可能先报个 MBA 学半年,但他直接扎到安徽经销商里,每天泡在门店记录问题,一周出一版优化方案,硬生生把数字化系统搭了起来。这种 “边干边学” 的本事,让他从 “门外汉” 变成了格力的核心骨干。
更关键的是,他把这套逻辑用到了新赛道。今年 10 月王自如加盟 AR 公司雷鸟创新,没等团队磨合完就启动市场推广,先拿老粉丝做测试,根据反馈调整产品策略。要是按他以前的风格,说不定得先做三个月行业报告,早就错过 AR 设备的爆发期了。
这就是执行力的真相:比起 “准备到 100 分再出发”,“带着 60 分的准备边干边补”,反而能更快摸到成功的门道。
普通人能抄的 3 个 “执行力模板”,职场 / 副业都能用
别觉得这是大佬的专利,不管你是想升职加薪,还是搞副业赚外快,董明珠这套逻辑都能直接套。这三个模板,我亲测好用:
1. 职场突围:用 “最小行动单元” 打破拖延
领导让你写方案,别想着一次写完美,先搭 3 点核心框架发过去问方向 —— 这就是 “六成准备”。王自如在格力做直播脚本,从来都是先写个简版,直播前跟董明珠过一遍,现场再根据观众反应加梗,反而比改 10 遍的完美脚本效果好。
我朋友做新媒体运营,以前写推文要磨一天,后来学这招:先写 200 字核心观点 + 3 个案例,1 小时搞定初稿,再花半小时优化排版,效率直接翻 3 倍,还成了部门的 “高产达人”。
2. 副业起步:用 “低成本试错” 踩出赚钱路
想做短剧剪辑、好物分享这类副业,别先买一堆设备。王自如早期做测评,就是用手机拍视频,慢慢攒钱升级装备。现在你想做短剧带货,完全可以先剪红果上的热门片段,发抖音测试流量,哪个题材火再深耕,根本不用先投钱。
就像有人靠 “剪辑董明珠演讲片段” 涨粉,前期没花一分钱,后来接家电广告,月入过万。关键不是一开始就完美,而是先让行动跑起来。
3. 决策升级:画 “风险 - 收益表” 判断该不该干
董明珠的 “六成把握”,本质是算清了 “最坏结果能不能扛”。你可以画个表格:左边写 “干了的最坏情况”(比如副业没成,浪费 20 小时),右边写 “不干的损失”(比如错过红利,少赚几千)。
比如想做直播带货,最坏不过是播 10 场没人看,损失点时间;但要是成了,可能月入过万。这种时候,“先干再说” 就是最划算的选择。
最后说句大实话:别把 “懒” 包装成 “求完美”
看王自如聊董明珠的视频时,我想起猎豹 CEO 傅盛骂过的一句话:“很多人把‘懒’和‘怕失败’包装成‘求完美’”。这话扎心但真实。
你纠结选哪个副业时,别人已经靠剪辑短剧赚了第一笔钱;你改方案的功夫,同事已经靠粗糙但及时的汇报被领导记住。董明珠的 “六成逻辑”,本质是帮你跳出 “自我设限” 的怪圈 —— 毕竟,再完美的计划,也抵不过一次实实在在的行动。
王自如从测评博主到 AR 公司高管,董明珠从销售员到格力掌门,靠的都是 “先干再说”。普通人的差距,从来不是天赋,而是敢不敢迈出那第一步。
你有没有被 “过度准备” 耽误的事?要是现在让你用 “六成逻辑” 启动一件事,你最先想干啥?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