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家住龙岩市新罗区的张大爷9点准时走进中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令他惊喜的是,当天坐诊的是龙岩市第一医院的内分泌科专家黄建青副主任医师。“在家门口就能挂上三甲医院的专家号,我这老心脏可算有保障了。”张大爷的感慨,道出了中城居民的共同心声。
这个曾在新罗区绩效考评中垫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年间,已实现“凤凰涅槃”:诊疗量增长125.9倍,业务收入增长457.2倍,慢病管理达标率提升至92%,更创下急性心梗患者32分钟完成转诊手术的“龙岩速度”。这一切,源于2016年龙岩市第一医院的全面托管,开启了一场“高位嫁接”的深度医改实验。
![]()
▲龙岩市第一医院党支部与社区联合共建,开展义诊活动
“中枢式管理”:
小社区有了三甲“大脑”
走进中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处可见“市一标准”的印记:药品同质化、医疗管理同质化、门诊诊疗路径同质化、后勤保障同质化。
“我们积极探索作为龙岩市第一医院下属‘科室’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优质高效。”龙岩市第一医院门诊部主任、中心吴定昌主任介绍,中心更将龙岩市第一医院19个职能科室的管理体系整体“嫁接”过来。这种“中枢式管理”带来可观效益:5年节省公卫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513万元。
“双轨造血”:
从“输血”到“自我造血”
龙岩市第一医院超声科副主任蓝彩凤定期到社区B超室开展指导。2024年,这样的专家下沉达850班次,更创新“双轨帮扶”模式:既手把手带教社区医生,又通过远程系统实时审核6102份心电图报告。
在糖尿病诊室,护士长正向患者演示“食物模型配餐法”,这是从总院“移植”来的特色护理。通过成立专科护理小组、开展叙事护理演练,社区护理水平已能承接术后康复患者。正如龙岩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魏雯博士所说:“我们要把三甲医院的技术种在社区土壤里。”
![]()
“医防融合”创新:
34个微信群守护健康
“魏医生,今天我的血糖值是5.8mmol/L!”在“糖友之家”微信群,患者老陈正晒出早餐和监测数据。这样的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群,中心共建了34个,累计解答咨询2.3万条。
![]()
更超前的是“四个早”慢病防控体系,即“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中心通过联合龙岩市第一医院开展前列腺癌、慢阻肺等筛查,辖区高危人群比例从22.3%降至13%。
脑卒中患者老张的经历堪称成功范例:从社区筛查发现异常,到通过绿色通道转诊手术,再到回社区进行康复训练,他最终从偏瘫恢复到独立行走。
红医精神:
1.2万人次的温暖传递
夕阳下,“红医志愿服务队”正为失独老人做居家康复。5年来,这支由龙岩市第一医院12个党支部与社区联建的队伍,已开展义诊80余场,上门服务350余次。墙上“情系社区 呵护健康”的标语,与患者赠送的锦旗相映生辉。
从绩效垫底到名列前茅,从门可罗雀到年接诊12万人次,中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蜕变证明:真正的医联体不是简单“大手拉小手”,而是“心连心”的深度融合。正如龙岩市卫健委负责人所言:“当三甲医院的‘大树’把根系扎进社区,老百姓就能在‘树荫’下享受优质医疗的清凉。”
(廖小勇 吴雅欣)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编辑:李子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