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马六甲州亚罗牙也县,一间中学教室的玻璃窗没能挡住罪恶的滋生。15 岁女生折返取作业的几分钟里,四名 17 岁同校男生用分工明确的暴行,将这里变成了噩梦现场 —— 一人把风、两人施暴、一人录像,冷酷得如同执行预设程序。
![]()
这段视频在网络蔓延数日后,直到学生举报、母亲崩溃报案,案件才正式浮出水面。
警方调查揭开的细节更令人齿冷:受害者不仅遭受轮奸,还被记录下屈辱瞬间,事发后因严重创伤拒绝返校,只能在医院接受持续的心理辅导。
10 月 10 日四名男生被捕,16 日两人出庭受审时,已面临共同强奸、违反自然性行为等三项重罪指控,其中一项罪名最高可判 30 年监禁。
法庭上,一人认罪一人否认,律师却以 “术后健康”“单亲家庭” 为由申请降低保释金,最终 7000 令吉(约 1.18 万元人民币)的保释金额,与重罪指控形成刺眼反差。
![]()
就在公众期待司法给出公正回应时,教育部门的决策却掀起更大波澜。
10 月 13 日,教育总监莫哈末阿占先宣布开除四名涉案学生,看似展现 “零容忍” 姿态;但补充说明随即落地:四人仍可参加即将到来的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考试。教育部长法德丽娜的表态更直接:“尽管案件仍在调查中,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必须得到维护”。
这番操作的荒唐性,需先看懂 SPM 考试的分量。在马来西亚教育体系中,SPM 是中学生升学的 “独木桥”—— 国五学生通过该考试后,才能申请中六课程(STPM)或大学预科,其成绩被英澳多国高校认可,直接决定升学路径。
对 17 岁的涉案男生而言,这场考试是他们 “光明前途” 的关键凭证。
![]()
但权利的天平从一开始就严重倾斜。当嫌犯被允许在 “拘留中心或独立考场” 备考时,15 岁的受害者正因创伤无法触碰课本,她本应和施暴者一样拥有参加考试的权利,如今却成了权利保障体系的弃子。
教育部门口中的 “权利维护”,本质上是对两种权利的选择性执行:一边是涉嫌重罪者的升学权,一边是性侵受害者的基本受教育权,前者竟得到了优先保障。
更危险的是这种决策传递的社会信号。正如马来西亚家长教育行动组织主席达汀诺尔所言,强奸加录视频的恶行不可饶恕,嫌犯应先面对法律审判,而非优先保住考试资格。
律师拉杰什的批评更尖锐:这是对公众信任的背叛,等于宣告 “性暴力可被教育权利掩盖”。这种逻辑下,教育不再是培养良知的土壤,反而成了恶性犯罪的 “缓冲垫”。
![]()
更令人不安的是案件的传染性。就在马六甲案审理期间,吉打州华玲县中学再度发生类似轮奸案,四名被捕者中三人是在校学生。当教育部门用 “安全审计”“安装监控” 等补救措施试图平息怒火时,他们似乎忘了:真正的校园安全,始于对罪恶的明确否定,而非对加害者权利的过度宽容。
法律的程序正义从不等于对受害者的冷漠。“无罪推定” 原则保护的是避免冤狱,而非给嫌犯开辟升学绿色通道。当 7000 令吉保释金就能让重罪嫌犯暂离羁押,当 “受教育权” 就能让性侵者保住升学机会,受损的不仅是一个女孩的人生,更是整个社会对正义的信任。
![]()
教育的本质,是先教人成为 “人”,再传授知识。马来西亚教育部若真信奉 “全民教育”,就该先回答:当施暴者的考试资格被优先保障时,受害者的人生该由谁来保障?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完善的校园安全指南,也挡不住教室阴影里的罪恶。
本文系社会新闻/真实案件改编,本文图/选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