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宅烧饼铺子位于虎鹿镇蔡宅村的正大街上,周边古民居林立。
近日,天气转凉,买烧饼的人又多了起来。走进虎鹿镇蔡宅村正大街,沿着石子路漫步,无需刻意寻觅,循着饼香便能找到蔡宅烧饼铺子。24年来,这缕香气成了村民和游客的“味觉导航”。
![]()
把面团按扁方便裹馅
铺子不大,门口就是一口大炭炉,78岁的蔡宝娜正在案板前揉面,面团在她的掌心里被翻揉得油亮。“女儿胳膊扭了,这阵子我得顶上来。”她一边说着,手上的动作没停,团面、裹馅、贴饼、出炉一气呵成。蔡宝娜原本是虎鹿镇潦溪村人,她的女儿朱生芳嫁到了蔡宅,她干脆也跟着过来。那是2001年10月23日,蔡宝娜支起了炭炉,开了这家烧饼铺子,只做地道的霉干菜肉烧饼。
![]()
把霉干菜肉馅裹进面团
![]()
撒上黑芝麻
![]()
把裹了馅、撒了芝麻的面团擀成薄饼
从此,这里的清晨有了固定的节奏:凌晨4点,天还没亮,炭炉便先亮了起来;案板上,面团被揉出了韧劲;把霉干菜和猪背肉裹入面团,撒一把黑芝麻,擀作薄饼,往炽热的炉壁一贴;没一会儿,喷香的第一炉烧饼便出炉了。热气裹着麦香,能飘半条街。
![]()
送入炉内烘烤
“以前这条街热闹得很,菜市场、学校都在这儿,人来人往。现在只有农历三、六、九的市集,还有节假日时能有往日的热闹。”蔡宝娜回忆道。可即便这样,铺子的生意从没“冷”过,平均每天能卖一两百个烧饼,逢年过节更是能卖500多个。忙的时候店里每小时要烤4炉烧饼,人少时则烤两炉,“总有人喜欢这口酥香,不能让人家跑空。”
这口让人惦记的酥香,曾上过央视《远方的家》节目。节目播出后,蔡宅烧饼便成了“网红”,不少人特意绕路来品尝。刚出炉的烧饼金黄酥脆,咬下去“咔嚓”一声,霉干菜特有的咸香与肉香交融,油润不腻。尽管单个饼的价格从最初的5毛涨到了如今的5元,但它始终是街坊邻里熟悉的朴实味道。
![]()
蔡宝娜用火钳取出烤好的烧饼
24年炭火不熄,这间铺子攒下的不只是老主顾,还有藏在饼里的乡愁。有人胃口不好,吃不下午饭,便特意驱车几十里来买个烧饼;在外打拼的游子从深圳、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发来微信,要么托老乡捎带,要么让快递寄过去。蔡宝娜回忆,今年国庆当天,有个在广州做生意的蔡宅人一口气订了80个烧饼,说是要给同事们尝尝家乡的味道。
![]()
接过蔡宝娜递来的烧饼,村民王鱼芳笑容满面。
82岁的村民王鱼芳刚吃过午饭,就急匆匆赶到店里,要买10个烧饼给孙子吃。她的孙子在青海工作,难得回趟老家,就馋这一口。“得等半小时,能等不?”蔡宝娜手上没停,揉着面团问她,“现在就我一个人,慢些。”王鱼芳笑着点头:“慢点儿没事,这个饼孙子念得很,外面吃不到。”
虎鹿镇蔡宅村的村民多姓蔡。自蔡氏落籍东阳开始,蔡氏子孙在这个村庄繁衍生息已有900年。他们兴学重教、勤耕苦读,出了不少博士。过去,许多背着书包的学子们在上学路上都揣过一个热乎的烧饼;如今,游子们走得再远,咬一口裹着“博士菜”的饼,便能瞬间重回童年。
小小的蔡宅烧饼铺,早就成了蔡宅人的“乡愁锚点”。“以前不少人家会自己做,现在嫌麻烦不做了,来这里烤几个,有家里的味道。”在杭州教书的蔡赛君,每次回蔡宅都要来这里囤十来个饼,“我总让阿姨烤软点,趁热吃最香。拿回家放空气炸锅转3分钟,或者用电饼铛烘一下,跟刚出炉时一个味儿。”
记者丨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意琼
编辑:厉欢欢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