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兴州窑文化、契丹古墓群、温泉行宫……这些看起来是“旧事物”,但给今天的河北省隆化县带来了“新发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禀赋,隆化县正逐步走向文旅融合的振兴之路。
环境筑基,蹚出脱贫新路
在新建的白杨沟村村委会展厅,白杨沟村驻村干部边发辉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白杨沟村如今发展的新面貌:契丹文化主题公园展已建设了两期项目,温泉酒店民宿群即将试运行,河道治理及幸福广场建设也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但在以前,白杨沟村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230户人家中有116户是贫困户。村民们的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的生活困境:“白杨沟、白杨沟,出门是石头,一天三顿饭,顿顿棒渣粥。”
为改变这一窘境,2018年,河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扶贫工作队进驻白杨沟村,在隆化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村整修拓宽柏油路9.2公里,铺设了污水排放管道线路,更换路灯,建起了300千瓦的村集体光伏产业。除了完善基础设施,白杨沟村还与村“两委”联合制定了人居环境整治倡议书,推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白杨沟村申请了精品民宿建设项目,发展起了生态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山间精品温泉民宿依山而建,成为吸引游客前往的“会客厅”,此外,村里还发展了光伏、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开办了两个养殖合作社,养殖牛、鸡等畜禽,并种植可供药用的苍术,发展生态农业。2024年,村集体收入跃上50万元,脱贫人口人均年收入达15877.44元。
![]()
山间精品民宿项目,图片由白杨沟村提供。
白杨沟村只是隆化县推进脱贫攻坚事业的一隅,2024年,隆化县统筹整合衔接资金5.04亿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36个,有序推进帮扶产业项目“四个一批”分类发展。同时,隆化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排查、大整治,沉积存量垃圾彻底清零,新建农村公厕40座、改造提升户厕1720座,创建省级和美乡村25个,整体的贫困在隆化县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新生活。
文化底蕴唤醒乡村活力
贫困的帽子已经摘去,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白杨沟村脱贫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发现,白杨沟村所在的七家镇、茅荆坝区域是金灭辽“陷泉大战”古战场所在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河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村工作队认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因此,扶贫工作队与村班子成员一拍即合,对村里现存三个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挖掘与保护性修复,先后盖起三个现代展厅,打下了白杨沟村文化旅游发展的硬件基础。
此后几年,白杨沟村先后修建了隆化白杨沟契丹文化主题公园展(二期规划项目),开设沉浸式实景演艺《契丹往事》,打造温泉酒店民宿群。白杨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旭东向记者介绍道:“现在,我们村的‘文旅+农旅’综合项目已经建成,预计元旦前正式运营。”这些都在不断推动着村集体经济收益节节攀升。
在隆化县的另一端,北鲍家营村也凭借“兴州窑”让村民的生活“红火”起来。金元时期,隆化县制瓷业逐步发展壮大,瓷窑因属地而得名“兴州窑”。穿越历史尘烟,兴州窑复烧工程,使得“古窑”文化得以传承,而曾经兴州窑瓷器上蕴含的酒文化符号,也转变为现代酒产品,成为助农增收、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此外,隆化县还积极推进古窑址所在的土城子遗址改造提升工程,使其与董存瑞烈士陵园、热河皇家温泉旅游等景区串联成线,打造“红色旅游基地、森林温泉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文旅品牌,助力文化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让遗落千年的历史明珠重新绽放光芒,也带动了隆化县整体产业的提升。这个曾经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正凭借着文化的滋养和生态的优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