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证候的标准化作为连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桥梁,其研究方向与方法始终备受关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任钧国团队撰写的《证候表征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一文,立足证候研究现状,创新性地提出 “证候表征生物学”的概念,为破解当前中医药研究困境、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与方案,值得广大中医药研究者深入研读。
长期以来,中医药研究多以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为核心,侧重以西医疾病模型探究中药药效及作用机制,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医药理论根基。这种研究模式忽视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将中医证候简单等同于西医疾病,无法体现中药“因证施治”的个体化治疗特色,导致研究结果与临床实际脱节,难以全面揭示中药防治疾病的科学内涵。而该文精准把握这一关键问题,以中医药现代发展趋势为导向,构建起“证候表征生物学”研究体系,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指明了新方向。
![]()
文章对“证候表征生物学”的阐述系统且深入。在概念界定上,明确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病证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清晰区分“病”(疾病全过程的特征与规律)与“证”(疾病某阶段的病位、病性本质)的内涵,强调二者结合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及新药开发的重要性,既凸显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又为后续研究奠定逻辑基础。
背景分析部分,文章从中医临床需求、现有研究弊端、研究条件成熟度三方面展开,论证充分且有说服力。中医临床遵循“辨证论治”“病证结合”原则,而传统中药药理研究脱离这一核心,难以满足临床需求;中医临床存在同时,随着中药药理研究数十年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如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的应用,以及国家对中医药创新的支持,为证候的系统性研究提供了成熟条件,让“证候表征生物学”的提出具备现实可行性。
在研究内容上,构建起“生物信息学标准化、多组学建立分子网络、证候模型建立、新药开发与转化”多位一体的框架。生物信息学研究从目前已发表文献及生物数据入手,探寻证候的研究现状;多组学研究则是根据系统生物学的思想,从表型组、代谢组、蛋白组、转录组、基因组考虑病证对体内过程的影响,从宏基因组学入手探究人与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证候模型研究聚焦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结合病证状态评价为新药奠定基础;中药新药开发与转化则是分析目前的现状,并提出见解和思考。
此外,文章还客观分析了病证结合研究当前面临的挑战,如证候指标评价标准不统一、中医药特色研究方法创新不足等,并提出针对性展望,强调建立统一标准、发挥中医原创思维、加强临床转化等重要方向,为学科未来发展提供清晰路径。
《证候表征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一文,不仅是对证候研究的理论创新,更为实践应用提供了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它有效融合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破解了传统研究的瓶颈,对提高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推动中药现代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从事中医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还是关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从业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深刻启发,其价值与影响力将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彰显。
文章信息
张秋艳. 证候表征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 科学通报, 2025.
DOI:10.1360/CSB-2025-5119
转载、投稿请留言
| 关注科学通报 | 了解科学前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