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袁枚传
![]()
![]()
![]()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苔》袁枚
![]()
![]()
英国著名汉学家亚瑟·韦利曾这样评价袁枚:“他是十八世纪中国最具原创性的诗人之一,也是最有趣的文人。”这句话或许能解释,为何时隔多年,我们依然对这位清代文人充满好奇。袁枚(1716-1798)生活在康乾盛世,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盛。然而,袁枚却走出了一条与同时代文人截然不同的道路。
![]()
![]()
辞官归隐
乾隆十四年(1749),袁枚做了一个令同僚震惊的决定:辞去江宁知县的官职,归隐山林。这在科举取士的时代堪称惊世骇俗。多少文人寒窗苦读数十载只为求得一官半职,而袁枚却在仕途看似光明时选择了退出。他在《归隐》诗中写道:“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袁枚买下了南京附近的一处废园,命名为“随园”,并以此为中心,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他不仅没有因辞官而边缘化,反而将随园打造成了当时江南的文化沙龙,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性灵说:对清代诗坛的革命
袁枚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提出的“性灵说”,这一理论对当时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在那个推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时代,袁枚却大胆提出:“诗者,人之性情也。有性情而后有诗。”他认为,诗歌应当表达个人的真实情感,而不是一味模仿古人。这种文学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保守派批评他“败坏诗教”,但他的作品却因其真挚和灵动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袁枚的诗歌理论,实际上是对文人个性解放的呼唤,是对创作自由的捍卫。
《随园食单》:美食家的旷世之作
如果你认为袁枚只是一位诗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他的《随园食单》是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这部完成于1792年的著作,详细记录了清朝中叶三百多种菜肴的制作方法,从山珍海味到家常小炒,无所不包。但《随园食单》远不止是一本菜谱,它更是一部饮食文化论著。袁枚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饮食观点:“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味太浓重者,只能称得上是‘食肉动物’,而非美食家。”这些见解至今仍不过时。
收女弟子:挑战传统的教育家
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封建社会,袁枚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公开招收女弟子。他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是错误的,女性同样有权利接受教育和进行文学创作。他的《随园诗话》中收录了大量女弟子的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一行为遭到了当时保守文人的猛烈攻击,但袁枚不为所动。他的女弟子中不乏出色的诗人,如席佩兰、金纤等,她们的创作成就证明了袁枚观点的正确性。
亚瑟·韦利为何钟情袁枚?
亚瑟·韦利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汉学家之一,他为何对袁枚情有独钟?或许是因为他在袁枚身上看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韦利在《袁枚传》中不仅展示了袁枚作为诗人的成就,更刻画了一个多维度的文化形象:他是美食家、园林设计师、教育家,更是一位生活艺术家。通过韦利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矛盾又极具魅力的袁枚。他既崇尚自由,又难免世俗;既批判传统,又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束缚。这种复杂性使他更加真实、更有魅力。
为什么今天的我们还要读袁枚?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袁枚的生活态度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他懂得在功名利禄之外寻找人生的价值,敢于放弃众人追逐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随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随心而活,随性而作。袁枚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品味,对创作的坚持,都体现了一种将日常生活艺术化的态度。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或许更需要袁枚这种将生活过成艺术的能力。
袁枚离开我们已有两个多世纪,但他的思想、他的作品、他的生活态度,依然鲜活。通过《袁枚传》,我们不仅是在了解一位历史人物,更是在与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对话。在充斥着各种焦虑的当下,或许我们可以从袁枚那里学到: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活得更加真实、更有趣味。
![]()
![]()
![]()
![]()
思想文化的摆渡者,在东西方之间。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