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进入秋季以来,北京等地迅速转凉,很多人感觉今年比往年更冷,“今年冬天是个冷冬”的说法引起关注。中央气象台预计,很快又将有冷空气影响北方。10月25日至27日,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北地区、黄淮等地部分地区预计将降温4—6摄氏度,局地降幅可达8摄氏度以上。
今年冬天气温状况会如何发展?“今年冬天是个冷冬”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冷冬和暖冬的判别标准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气候预测室副主任章大全。
![]()
▲上图:10月17日至21日全国平均气温分布图
章大全表示,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数值模式结果来预测,今年冬季我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是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
近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处于中性偏冷状态。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后期进入拉尼娜状态。
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会引起全球气候异常。一般而言,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气温偏低的概率相对更高。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尤为显著。并且这些年份北方雪灾和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风险也较高,如2007/2008年和2017/2018年冬季,均为低温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
然而,受全球变暖等因素影响,本世纪以来,在拉尼娜背景下,我国冬季气温偏暖的情况也频繁发生,甚至出现暖冬,如2020/2021年冬季。
此外,我国冬季气候不仅与热带海温异常有关,还受到北极海冰、积雪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等的影响,是多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结合海洋、冰雪、大气等监测预测信息进行综合研判。
同时,章大全强调,在气象界,冷暖冬不是一个“预测概念”,而是对冬季气温状况的一个事后“认定概念”。
国家标准《冷冬等级》(GB/T33675-2017)和《暖冬等级》(GB/T21983-2020),对冷冬和暖冬给出了明确定义。根据定义,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气象观测台站冬季平均气温满足冷冬/暖冬标准,这一年冬季才会被判定为冷冬或是暖冬。
![]()
▲上图:判定冷/暖冬的国家标准
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共出现6个冷冬,均出现在2012年之前。
章大全特别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一方面,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增暖的趋势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北极地区气温上升的幅度明显高于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中纬度南北温差减小,西风带大气环流减弱,受其影响,我国冬季冷暖波动更为剧烈,需要密切关注阶段性强降温和强升温过程对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