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班在文昌东街至少要堵30分钟,现在10分钟就能通过!”近日,晋城市民王先生发现,过去经常拥堵的路段变得畅通有序。这一变化得益于晋城市数据局创新实施的“未诉先办”治理新模式,该模式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城市问题,将矛盾化解在群众投诉之前。
今年以来,晋城市数据局以智慧晋城调度指挥中心为城市大脑,创新构建民生诉求智能分析系统,打造数据赋能“一类事”联处模式。该系统深度整合12345热线、城管、综治、文明创建等民生数据400余万条,聚焦交通运输、劳动社保、城市管理、营商环境四大关键领域,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和普遍关切的民生大事,建立21类民生问题数据库,实现对出租车乱收费、小区飞线充电等11类民生重点问题及300余个风险点位的动态监测,推动相关投诉量大幅下降。
据了解,该局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分析机制,紧盯12345热线中“高频、异动、一人多诉、多人同诉”等诉求,结合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长期存在的顽疾以及上级交办的重要事项,每月精准提炼选题议题,每季明确攻坚主题。通过与市政府督查室会商,将问题细化分类、深挖根源,汇编成《民声热点》专报,直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形成了“发现—分析—转办—落实—监测”的强力闭环,切实将国家关于“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的要求贯穿工作始终。
为解决多部门职责交叉导致的“踢皮球”难题,该局着力构建跨部门协同处置的长效机制,推动共同办理常态化。该机制依托民生诉求智能分析系统对诉求内容、权责清单和地理信息进行智能分析,自动识别主办、协办部门,实现诉求精准“秒派”,大幅减少人工分派环节和推诿空间。对高频、复杂的跨部门“一类事”,如噪声扰民、物业管理等,通过梳理权责边界、固化处置流程,已形成10余项标准化联合处置规程,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时限要求和协同方式,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担”。同时,建立常态化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疑难杂症进行集中会商。
同时,晋城市数据局针对噪声、物业专项整治,组建联合工作组开展现场核查、执法,变“单打独斗”为“兵团作战”,提升处置力度和效率。截至今年二季度,共形成智能监测报告23份,推动园林绿化、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扬尘污染、出租车、供暖五个“一类事”问题点位由193个下降至38个,降幅达80.3%。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振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