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众瞩目的第十一批集采开标日已近在咫尺,大战一触即发。相信无论是国家,还是监管部门,亦或是参加企业,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本次集采真的可以“反内卷”吗?
当经济通缩下行叠加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时候,“卷”是各行各业都不得不直面的困境。无论是对经济本身还是行业发展,一味地靠低价竞争形成的“无利润繁荣”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央高瞻远瞩,三令五申要求“反内卷”,但“囚徒困境”下很多企业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继续报低价。如何破局,已成为国家和各行各业都在反复探索的难题。
由于第十批集采出现“三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等突破公众认知的超低价,全社会开始关注药品价格和质量的问题,毕竟这直接关乎人民的健康。监管部门响应中央的号召,积极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对第11批集采规则进行了很多调整。其中,首次引入的“厂牌”概念最让人关注。
很多人认为“厂牌”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有复活的可能,比其他竞争对手多了“一条命”,不过经笔者研究和推演,发现并非仅仅如此。我们以达格列净的极端情况为例,来看看监管部门是如何通过引入厂牌来“反内卷”的(因为达格列净是目前中国小分子药物销售之王,其竞争最能反映“卷”的问题)。
达格列净原研在国内大概有80亿元的销售额,考虑到每片四块多的价格,市场容量大概是20亿片左右(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强求数据的精确而取整数,下同),本次集采报量总数大概在9亿片左右。根据上海阳光采购网公布的数据,达格列净各厂牌报量的平均值为5703万片(我们按6000万片来计算,下同)。
假设达格列净最后的集采结果是:最低报价为0.1元/片,最终入围的最高价为0.3元/片。那么,报最低价的厂家A大概可以拿到1亿片的量,按照30%的利润来算,利润大概是300万。同时,我们假定某厂牌B只能按照“最无奈的”规则三来复活(即:接受入围最高价但量最少,只有报量的20%左右),那么它的中标价为0.3元/片,量为1200万片。这样的话,按照30%的利润来算,利润大概是108万。看起来少了点,不过毕竟它只要做1200万片。
但“厂牌”真正的意义并不在此。如前所述,达格列净市场容量是20亿片,但集采的量只有9亿片。等集采量结束后,在竞争剩余量以及未来增量的时候,厂家A和某厂牌B是平等竞争的。0.1元/片的厂家A和0.3元/片的厂牌B谁更有竞争力?每片两毛钱的差距,一个月的用药成本只差6元,但一个是厂牌,一个不是,医生和患者会选谁,答案不言而喻。所以,到那个时候竞争格局和盈利状况会完全颠覆,试问厂家A报低价的动力在哪里?!仅仅为了中标赚那个300万吗?如果实际的最低价和最高价相差不是案例中的两毛钱,而更大呢?
所以,厂牌更大的价值是在于让它多了一个和“报低价的厂家”共同准入医院的机会(而不是像第10批集采一样“最低价的1.8倍基础上直接熔断”,那让所有参与者都不得不报低价以免出局)。这样的话,可以让厂牌有更好的心态去报价,并在未来实际的销售中放大这个优势。
“熙来攘往皆为利也”。靠呼吁来约束“内卷”行为是收效甚微的,但如果让“内卷行为”本身没有市场价值了呢?由终及始,监管部门以底层逻辑的思维,从市场本身出发,通过“厂牌”的引入让“为了中标而报出的超低价”无利可图,失去了动力和意义。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步好棋。如果成功,它或许会给其他行业“反内卷”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当然,“厂牌”的概念是首次引入,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检验。它会不会在实际中颠覆过往的竞争逻辑,最终能不能实现“反内卷”的效果,就让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吧。本文仅代表一家之言,仅供行业探讨。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