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履行职责使命、发挥特殊作用的基础单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与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深化,第一师阿拉尔市各连队发展势头强劲,亿元产值连队数量已占总数近三分之一。这些连队快速崛起的背后,藏着怎样的致富密码?近日,记者走进七团玛滩镇寻找答案。
素有“蔬菜小镇”之称的七团玛滩镇,种植的各类蔬菜在南疆市场供不应求。在六连蔬菜种植基地,大棚黄瓜产销两旺——刚摘下的黄瓜经挑选、分类、包装后,发往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俯瞰七团玛滩镇六连蔬菜基地(资料图)。
“从最初面积小、品质一般,到如今规模扩大、竞争力强,这里的黄瓜越种越好。”阿克苏客商苏俊从2018年六连试种黄瓜起便在此收购,见证了连队蔬菜产业的发展。
![]()
七团玛滩镇六连职工在蔬菜大棚管护西红柿(资料图)。
“我2018年开始种黄瓜,现在每个大棚年收益稳定在5至8万元,实现连年盈利。”六连职工罗政洪的话,道出了产业调整带来的实惠。
而此前,六连700多座大棚竟有一半闲置。如何唤醒“沉睡”的资源?六连党支部给出答案:以蔬菜种植为抓手,重构农业种植结构。
![]()
七团玛滩镇六连机械化采收辣椒(资料图)。
“连队‘两委’主动跑市场、做调研,让职工逐步见到效益。”六连党支部书记彭杯介绍,如今大棚已全部投用,连队还引导职工突破常规品种,向多元化、高效益方向发展。目前,六连年产蔬菜2万吨,涵盖豇豆、芦笋、彩椒等20多个品种,职均年收入超7万元,2022年成为团镇首个“亿元连队”。
![]()
七团玛滩镇六连职工进行蔬菜苗嫁接工作(资料图)。
这样的变化,在七团玛滩镇并非个例。“过去团场秋天只有棉花白、水稻黄,如今红辣椒、绿胡萝卜缨、紫卷心菜……田野色彩越来越丰富。”七团玛滩镇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工作人员董泰锐用镜头记录下种植结构调整的直观景象。
在五连,倒茬种植、套种等科学种植模式,更让土地迸发新活力。
“2019年改种胡萝卜、恰玛古,今年还种了南瓜,一年两茬实现收入多元。”五连职工彭凯正通过数字施肥系统给恰玛古浇水,高效管理让作物长势喜人。
![]()
七团玛滩镇五连职工在冬小麦地里移栽辣椒苗(资料图)。
而在职工张咏琪的麦椒套种地里,冬小麦7月上旬收获后,套种的辣椒仍长势旺盛。“小麦亩产约600公斤,辣椒亩产预计420公斤,亩收入超2000元!”张咏琪说,采用科学种植模式后,作物通风透光好、抗倒伏能力强,辣椒产量也未受影响,实现了“一亩双收”。
在采访中,一些职工告诉记者,种了几十年的地,敢于尝试新的种植模式、种以前没有种过的农作物,这与大家的主心骨——连队“两委”分不开,很多新作物、新模式都是“两委”带头试种。
“核心任务就是带职工增收。”五连党支部书记陈大帅坦言,最初推广新模式时,先在小块试验田验证确认新模式能使亩产值翻番后,再由“两委”带头,开展20至50亩规模化试点,用实实在在的效益打消职工顾虑。
![]()
七团玛滩镇六连“两委”在蔬菜大棚了解羊角蜜种植销售情况(资料图)。
“跟着‘两委’干,路子准没错!”五连职工吴章建的话代表了不少职工的心声。
五连通过改种高效经济作物,年产值从过去的四五千万元跃升至1.2亿元。“若1万多亩地全面推广新模式,年产值有望逼近2亿元,这是我们的目标。”陈大帅的规划,让职工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今,在七团玛滩镇各连队,种植结构调整这把“金钥匙”正打开产业振兴之门。农业种植“百花齐放”,职工腰包鼓起来、笑容多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
(中国日报 记者 毛卫华| 阿迪力·艾尼)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