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进一步讲,一本书中留有其他读者的心得,反倒可能更值得一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古代的注疏传统。狭义上讲,“注”和“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注”是对经书原文的注解,“疏”是对注的注解。我从前学历史,老师带我们读影印的古书,就是用大字印原文,再换行,用双排小字印注疏文字。那种阅读体验,有点像是在读一本有弹幕的书。经书的原文由于年代久远,通常用字简练,字义古老,别说是现代人,就是古代的读书人也不易读懂。这时候,就需要一代代的学者把自己的解读写下来,批注在原文旁边,类似于视频网站上跳出来给大家解释背景信息的大段弹幕。后来的读书人渐渐对一部分权威的注解有了共识,就把这些注解文字印在原文旁边,形成比较固定的版本。再后来,注文中也有了难懂的地方,于是又有了疏。我们今天熟知的古代经典,都有传世的注本,比如《史记》有著名的三家注,《三国志》有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裴松之的“裴注”,儒家经典《周礼》《仪礼》和《礼记》有东汉经学家郑玄的注。这些都是历代学者研习古代经典必读的材料。和注疏类似,我们更熟悉的还有带评语的笔记小说,比如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脂砚斋批《红楼梦》,等等。当然,脂砚斋究竟只是批语作者还是原书作者,至今仍有争议。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古代流传下来最有价值的经典版本,往往不只包含原文。历代的读者都在书中留下了自己的贡献。他们或者是批注者,或者是选择批注的更广大的读书人群体。我们今天读到的古书,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作者和无数知名、不知名的读者共创的产物。
岔开一笔跟你说一件趣事。即使不像中国古代的学者这样认真地写注疏,古人也可能在书中留下其他的痕迹,为我们管窥历史揭开一个小窗口。一个好玩的例子是欧洲中世纪的抄写员。你可以将他们理解为一群特别的手工艺人。他们擅长书写繁复优美的花体文字,但对他们抄写的书籍本身未必有什么研究,甚至不感兴趣。抄书对他们来说就像画一种特定格式的花边,更多的是一项体力活。既然是体力活,就总有干累的时候。有些抄写员就在抄书的时候开小差,把自己的牢骚也写进了那些堂皇的经典里。于是,后代的历史学家就会在史书和经书里突然读到千百年前一位抄写员的吐槽:“好累啊,手都酸了,我想喝啤酒”“修道院给钱太小气了”“真想念我在某某地方的家人啊”……这些信息重要吗?对古代的王公贵族来说,当然不重要。但近年来兴起的微观史学特别关注这类“小人物”留下的一手记录。它们可以帮我们理清当时一个普通手工艺者的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甚至是精神世界。一些历史的“杂音”如今反倒成了珍贵的史料。
青山南也提到,有位小说家随手送了他一本用荧光笔画满了线的书,他却如获至宝。因为根据他的观察,创作者在读书时总是比一般读者多一个维度,他们会特别留意作者的技法,从生产者的角度去推敲同行在某些关键部分的取舍。因此,读一位小说家批注过的书,就像是在旁观两位行家的业务交流。批注让原本静止的内容变成了动态的对话,呈现出两位作家思想的流动。这样的书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文本,而是变成了一个热闹的交流场所。
说到这个话题,这不就是电子书里的“热门画线”功能吗?按照产品设计,书中一些反复被用户标注的文字下面会带上一条虚线,你可以自主选择查看其他用户对这句话的评点,这就是为了帮你引入更多的阅读维度,让读者相互启发。另外,这个功能还有个作用,就是让你迅速了解书籍的重点。翻开一本新书,你只需要快速浏览一遍热门的画线,就会对书中的核心洞见或者争议点有个大致的印象,进而生发出自己的问题。接下来细读这本书,你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