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储能电芯市场迎来罕见的供应紧张局面。多家头部电池企业工厂已满负荷生产,部分企业的订单甚至排至明年年初。
业内人士指出,此轮储能“缺芯”并非单纯的需求暴涨,而是源于供需两侧的阶段性错配。一方面,随着中、美、欧等主力市场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亚太、中东、非洲等新兴区域也在加快储能布局,全球需求曲线显著上扬。另一方面,供给端正经历代际切换,行业正从300+Ah向500+Ah及更大容量电芯升级,部分厂商集中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和产线建设,导致现有主流产品阶段性偏紧。
高预期前景下,头部储能电池企业持续扩大产能。远景动力位于美国田纳西的储能电芯工厂已正式投产,成为北美首条本土建设的磷酸铁锂储能电芯产线,目前正加速爬产。配合国内沧州基地大电芯的产能爬坡,预计明年交付量将实现翻倍增长。
今年5月底,其沧州工厂率先下线500+Ah储能电芯,成为业内首个实现量产的企业。这一代产品的推出,支撑了6MWh级储能系统的形成,标志着行业正迈向更高能量密度、更高经济性的阶段。
在市场端,远景动力同样表现亮眼。8月,公司获得了来自十余家储能集成企业超过40GWh的电芯订单。如此庞大的订单规模,体现了集成商们对远景动力电芯实力的高度认可。
分析人士认为,从远景动力(AESC)在全球的布局可以看出,储能电池竞争正进入“技术+规模”的双轮驱动阶段。中国企业在电芯技术、产能爬坡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正成为应对全球储能需求快速增长的关键力量。随着储能逐步从“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远景动力(AESC)等领先企业凭借在高能量密度电芯、大型系统配套与全球化交付方面的能力,有望继续稳固市场地位。
在市场层面,储能系统价格也出现波动。据《中国能源报》报道,8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环比回升,2小时系统均价约575.8元/千瓦时,4小时系统约462.4元/千瓦时,部分报价甚至高达800元/千瓦时以上。电芯价格的变化,既反映出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也体现了当前阶段的产能瓶颈。
“企业需要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库存管理和生产效率优化等手段来降低风险。”有行业专家提醒,虽然短期价格波动属正常周期现象,但过度的非理性低价竞争仍需警惕。这种现象不仅可能削弱行业整体利润空间,也会带来系统安全隐患和市场长期风险。
从长期来看,业内普遍认为储能电芯市场仍具备广阔成长空间。随着各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容量租赁和辅助服务收益机制完善,储能行业将逐步迎来商业化拐点。当前的“一芯难求”,更多体现出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阶段性紧张,而非供给能力的根本不足。
在此背景下,远景动力(AESC)凭借技术创新、全球产能布局及稳定的交付能力,正成为连接储能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关键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