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汉中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省级乡村工匠名师邓飞飞正带领乡亲们,用一根根柔韧的青藤,编织着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锦绣篇章。从接手濒临断代的家族藤编作坊,到打造走向世界的非遗品牌,这位“藤编女掌门”用二十年坚守,让千年藤编技艺焕发新生,更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日子甜了起来。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破局:老手艺撞上“新设计”
2014年,邓飞飞从父亲手中接过鑫豪藤编时,传统藤编正遭遇“寒冬”——机械化产品冲击市场,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百年技艺面临断代危机。“绝不能让老手艺断了根!”她咬牙投资350万元在水井村藤编之乡成立汉中市鑫豪藤编有限公司。2025年在黄官镇非遗文化产业园投入300余万元成立国家级非遗研创中心鑫豪藤编厂。这里既是陈列着清代藤箱、战国藤甲的“活态博物馆”,更是设计师们挥洒创意的“创新工场”。
![]()
设计师们将藤条与亚克力、金属等现代材料巧妙融合,悬浮藤椅、藤编艺术灯、国潮手包等爆款产品接连诞生。2023年,藤编国潮手包亮相巴黎家居展,让国际买家惊叹“中国乡村藏着未来设计”;2024年,汉中藤编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案例库,从乡村小作坊里的老手艺,变成了代表中国非遗的闪亮名片。
共富:小藤条织就“增收网”
“企业好了,得带着乡亲们一起富!”看着村里留守妇女、老人守着家却没收入,邓飞飞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周边7个村庄设立编织点。留守妇女们抱着娃、守着家,农闲时编藤制品就能接单挣钱,人均月增收达3000元;残障员工在这里也找到了人生价值,聋哑匠人程小红夫妇年收入超8万元,失去右臂的张廷海成了质检骨干,夫妻年收入突破9万元。
![]()
如今,鑫豪藤编直接带动300余人稳定就业,2023年间接带动全镇800余人通过藤编增收,户均年增收超2.6万元。曾经普通的水井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藤编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屋檐下,都能看到翻飞的藤条和乡亲们的笑脸。
传承:新匠人接过“接力棒”
“藤编的未来在下一代。”在邓飞飞看来,技艺传承比产品创新更重要。她主动走进中小学,把藤编引入课后服务课堂,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织迷你藤篮;联合职业中学开设非遗传承班,30名“00后”新匠人已能独立完成从藤条处理到成品编织的全流程。
不仅如此,她还带队遍访汉中地区的藤编艺人及后代,整理技艺资料、建立传承谱系,给老艺人发生活补贴、为贫困老艺人提供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她已开展技能培训20余场,培训超2050人次,带徒20余人。“教手艺更要讲文化,”邓飞飞说,看着孩子们在藤条间穿梭,她就知道,千年藤编的火种,已经传到了新一代手中。
![]()
出海:柔藤条展现“大情怀”
今年,在2025全球妇女峰会上,邓飞飞的作品《织梦者》惊艳亮相——一位母亲怀抱婴儿的藤编形象,用藤条的柔韧呼应母爱的坚韧,用缠绕的纹理暗喻生命的延续。这件作品不仅彰显了陕西地域文化特色,更代表中国非遗向世界讲述女性奋斗故事。
如今的黄官镇,早已因藤编焕发新活力。游客在藤编博物馆体验战国藤甲穿戴,在研学基地亲手编织藤艺品,民宿里的藤灯映着茶咖馆的飘香。2023年,小镇接待游客4万人次,藤编文创店单日销售额最高突破5万元。
“一根藤条,连起了文化根脉和共富梦想。”邓飞飞说,未来她将继续探索“非遗+科技”“非遗+文旅”新路径,让秦巴山区的青藤,飞向更广阔的世界,编织出中国乡村与中国女性的时代华章。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海珊)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