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对448团在对越作战中“兵败越北”战例的理性和客观分析(1)
(因上期文章内容没有通过本平台审核,故请读者前往本人《雪狼战争视角》微信公众号查阅)
3月10日,未曾和越军主力交手,但通过拉网扫荡有了实战经验和战术战绩的448团得到撤退命令。在几乎是唯一的高平西出的公路上,448团的位置,通过无线电通讯及时反映在了双方指挥官的地图上,并且应该标注得非常显眼。换言之,448团对于越军而言,是一张明牌。同时,该团当时是否和越军脱离,至今无准确资料。实际上,在地形复杂,植被茂密的战区,448团在明,越南军在暗,要说脱敌,谈何容易。接到命令后,该团于当晚爆破公路涵洞,丢弃非战斗物资,开始做轻装撤军的准备。一系列撤军的准备,对于越南军几乎是用明牌打了明牌。
至今,在战史和老兵的回忆录里,几乎看不到150师在高平战场重挫的对方的番号。有人认为,是河内开来的越南军精锐。实际上,当时高平战区经历了激战和我军以重兵的反复拉网扫荡,战区内的越南军队几乎没有营连以上建制的机动。即便想对实施大兵团运动的我军发起袭击,其战力也不足以和一个3000余人的野战军团正面接敌。
因此,在后来448团撤军的时候遭遇越军大规模的袭击和游击战的越军,肯定不会是分散在高平的越军原驻军,更大可能是越南军312师和320师的部队。在我军向世界高调宣布撤军后,越军在河内纵深总决战的计划虽然落空,但我军进攻的压力突然消失,便给了越军调整部署,以主动进击用兵,造成收复失地的声势,以应对中国政府的撤军申明,无疑,在外交、政治和战略上都是必然选择。
![]()
越军太原区域的部署
这是3月6日以后越军太原区域的部署态势图。其中可能应对高平战局变化的越军精锐是304和320两个王牌野战师。根据一些资料分析,后期越军实施反击,规模局限在团、营级的战术单位。其机动选择很大概率是机降。448团在撤军的路线上,遭遇敢于主动伏击并且和该团正面作战的越军,绝不会是高平已经被打散的原驻军,而应该是机降的304或320师的数个团,或者数个加强营规模的快速精锐战术单位。
如果太原高平公路线以312师和320师实施大兵团的进攻,一则不是越军的风格,杯水车薪,无法在正面浅纵深和我军高平战区的作战集群对抗。二则在我军高调撤军背景下,大规模进击,外交容易失策,也可能刺激我军的作战变更,扩大整个战争的规模。所以,越军在高平方向的主动进击,收复失地的作战,用兵规模应该在1个团甚至更小的规模。
以越军当时战力,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机降团级单位的作战部队到战区。在机降尚不为我军高级指挥官们熟悉的背景下,448团更不会考虑到撤退路线可能遇到的灾难。而之后,能够在纵深十多公里的战场开始实施伏击、突击和分割作战的越军,几乎正面主动和448团对战,其凶悍风格、刁钻战术、缜密部署,充分说明至今番号不明的这支参战越军,应该是来自太原方向的越军312师或320师的战术单位。同时,越军也只有采取机降机动,才可能在短时间投放、部署于448团撤退路线上。
而很多回忆录和记载却非常让人失望。其时,150师是整个高平战区的孤军,而448团,则是150师的孤军。孤军,在战场上意味着什么,可能没有战争经历的人难以想象。而作为孤军的448团里,原先担负掩护150师主力的2营,随即成为448团的孤军。
3月10日150师接到1军4前指命令,该师停止向朗登方向进攻,以3天时间由南向北清剿波列、班英、灵黄地域残敌,要求14日从平孟方向回撤国境。其时,150师主力附近几无友军。如此局势下,150师撤军路线的决策却出现非常荒唐的一幕:靠前指挥的50军副军长(关豁名)开始干涉150师师长的决策。
在与友邻部队121师接触时,刘师长了解到从班英、那嘎向北要过天丰岭,沿途地形复杂、石山众多、残敌出没,121师穿插时曾在这一地区吃过不少亏。而150师对这一地区的地形、敌情根本不了解,使用的又是法国人在30-40年代测绘的地图,相当粗糙,许多地方没有等高线,只是大致标明了山脊的走向。加上也没有熟悉这一地区的向导,全师经此处回撤风险太大。刘师长认为150师已基本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只要让部队顺原路返回,安全带回国就是胜利。而关副军长认为150师清剿残敌及搜剿越军仓库物资的任务都完成得不够,还是要走北路清剿回撤,去山里打一个穿插,争取更大战果。
在1979年中越战争中,中国军队出现了至今看来非常荒唐的所谓靠前指挥现象。一些官媒称之为“发扬风格”,然而,所谓的战时,副军长到师,副师长到团,副团长到营,至于副连长带领冲锋排的“指挥靠前”,是非常不符合军事逻辑的一种官僚行为。平时的作战单位主官需要和属下暨友邻磨合,熟悉。他们最了解自己的作战单位实情。否则,在军队编制上,设置若干单位的长官又有什么价值?一旦上一级副指挥官空降作战部队控制指挥,在一发千钧暨风云变幻的战场,令出多人,下属必然无所适从进而混乱。
在欧亚首次挫败强悍一时的蒙古帝国的明帝国,在最后与满洲帝国交手中,屡屡惨败,以卢象升这类智勇双全的名将尚不能自保,其历史阴影后面,也存在军事学上的上级空降指挥官的现象。空降作战部队的官僚指挥官,鸠占鹊巢,往往于战事正炽的关键时刻,败事坏事。这种空降的官僚在古代,叫监军。
随150师行动的“指挥靠前”的50军副军长否定了150师师长的决策。在选择回撤路线上,该师师长认为150师已基本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执行撤退命令以部队原路返回即可安全回国。50军副军长则称战绩不够理想,以从班英、那嘎向北运动,一面撤退,一面待机清剿继续执行41军的上一项命令。
![]()
图片:448团遇伏态势及地形图
参考本文的实景照片,可以想象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和448团所处的地理劣势。越军依托有利地形,以猛烈的火力,在战场实施断阻、分割和袭击,使得脱离公路线、几乎一字行军的步兵448团在失去军、师炮火支援的情况下,不得不与越军打一场陌生的山地丛林战。
从班英、那嘎向北运动于地形复杂、石山众多、植被茂密、便于藏军的区域,41军121师多有在该地吃亏的教训。在150师实际几乎脱离友邻策应的孤军态势下,以高平往西公路撤退,即便遭遇伏击,150师也便于下属作战单位的彼此策应和展开。而往北的山地小路运动,150师行军队伍势必拉长,一旦遇到袭击,不利于作战单位的即时展开与相互策应。
50军副军长们组成的50军驻150师工作组,完全忘却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基本的战场大兵团步兵运动不能脱离公路的常识。似乎,于1979年中越战争中找到了脱离公路支撑,上山打游击的回忆。于是,从未经过系统山地战训练的步兵团数千人,于植被茂密,山道狭窄,地势凶险,地貌复杂的山区内,行军绵延进入了予敌发挥,并己展开的凶险之路。
-------- 未完 待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