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秋风的吹拂,三峡水库就成了一道道热门的八卦话题,但至今三峡水库的水位却仍然徘徊在169米左右的高位,距离了175米的“满分线”仍有大半的差距还未能填平。可一看蓄水闸的开关就知道了,根本就没把闸放到蓄水的最佳位置上,才至于这样一天三夜的狂涡一涡的往外冲,明明下这么大一场雨都没能把水蓄满,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水利工程”吗?
![]()
但三峡的蓄水可没那么简单就能“灌满水缸”似的把水都泄了出来。但屏幕上的那些诡异的数据却透着一股与老天爷的精准博弈的味道。可谓“先把钱花了再说”,但实际上这也正是对后续可能出现的暴雨的最好“保险”——一来可以及时地缓解了下游的水压,二来又可以将水库的水量及时地调出去,既避免了水库的溢出,又能将可能造成的下游水灾给“掐断”了,真是“以小的代替了大的”,“以得为取”的典型之举!
未来十天,长江上游还有两轮中到大雨,万一水位提前顶到175米,上游重庆段的农田、果园可就得遭殃了。库尾那片坡地上种满了脐橙和柑橘,眼下正是果子熟透的时候,这要是被水淹了,农户们一年的辛苦不就白费了吗?
![]()
但很多人却误以为,三峡大坝这样一座近乎神奇的工程,多蓄点水就能彻底的避免下游的洪水灾害,然而这却是非常的幼稚和危险的想法,其实越是大的工程就越需要“小心翼翼”的对待。但随时随刻都要“拿捏”一份“两难的牌”——既要把握好蓄水的时机又不能忽略了水库的泄洪任务,使得水库调度的工作常常如履薄冰,举棋不定。
这时三峡水库的水位就一下子压到了167米以下,才把上游突然涌来的高达3.2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给“挡”了下来。
伴随这一批的放一收,库区的淹没风险也随之瞬间化解了,既保证了库区的正常运作,又充分地挽救了了大量的粮食资源,极大地减轻了库区的压力,避免了由于库区淹没的粮食损失,既大大地提高了粮食的安全性,又为下一批的收储作了有利的前提。若当初的贪图快点一味的蓄满了水库,等到洪峰一来,也就直接将移民的迁移线给淹了,甚至都可能将居民的安全都给牵扯了进去。
![]()
就三峡的“终极使命”而言,也只能说是“拦河不拦水”,既要保证三峡工程的安全又要保证长江的水利发电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它可不是个单纯发电站,防洪才是头等大事。在三峡工程的修建背景下,长江中下游的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也从过去的仅能抗御的十年一遇的洪水直接飙升到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的境地。
水库里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相当于给长江安了个“保险阀”。这样它就能在汛期“腾空”地把洪水的水都给我们用了,一到枯水期就再慢慢地把水给中下游的各个水库和田地用了。要是光顾着发电多赚钱,汛前把水蓄得满满的,洪水真来了,中下游平原可就得直面惊涛骇浪了。
近年来的气象变化越来越出人意料,极端的天气也常常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去年的长江流域大旱的阴影越来越淡同时,三峡水库又不得不“大出血”向下游补水,而今年秋季的雨水偏多,更将三峡水库的调度策略又一次“掉头”了。基于蓄水的提前,原本只等到“汛后”才开始的蓄水工作也悄然的提前到了“汛末”,也就为抢在了降雨的尾巴上多存了点点的水资源。
![]()
采用一系列的“走走停停”的科学的预判手段,将整个流域的风险都给了保险,实际上就是在给了保险一个完美的“躺枪”。
不妨将三峡的壮举也与长江的“水库兄弟”相提并论,它不仅使长江的水利资源得到最大的开发利用,也为下游的灾害性水灾带来了极大的保障。金沙江至嘉陵江的几十座水库的相继建成投产后同时,既能为成都的经济发展“送来大水”,又能为川渝的经济发展“送去大水”,形成了川渝两地“相互送水”的局面,更不能使谁都能“吃独食”。
今年春天,上游水库群联手给中下游补了313亿立方米水,相当于倒下去两个鄱阳湖的水量。这种协同作战,单靠三峡自己可玩不转。
![]()
所以啊,三峡蓄水慢不是技术掉链子,而是把安全、民生、生态全摆上天平称过的结果。别看现在水位卡在170米左右磨蹭,等到10月底上游来水自然减弱,175米目标自然水到渠成。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智慧,背后是一整套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的超级算法——它算计的不是一时快慢,而是长江流域千家万户的年年岁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