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莱芜地区的博阳朱氏与东门李氏,凭借科举入仕、善行传家与世代联姻,成为地方望族的典范。朱童蒙作为朱氏家族的核心代表(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资政大夫),其为东门李氏撰写的《致仕东明县丞李公墓表》及朱廷佺(朱童蒙次子)为李姑撰写的《圆寂靖节禅师比丘尼李姑墓志铭》,以全文留存的原始史料,清晰揭示了两大家族“四世姻娅、亲上加亲”的深层关系,为解读朱氏为何为李氏成员撰铭立传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证。
![]()
一、博阳朱氏:科举兴族的莱芜标杆
博阳朱氏源自元末明初河北枣强迁居,五世祖朱世禄耕读传家,开设私塾奠基教育根基;其子朱绅以选贡入仕,历任多县知县、县丞,清廉有声,返乡后“养子强如我,要钱做什么!养子不如我,要钱做什么!”的家教理念,培育出“父子皆贡士、叔侄皆进士”的科举盛况。家族成员多途发展:
- 朱童蒙(1573-1637):万历三十八年进士,累官至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延绥,晋封资政大夫,是莱芜明代科举入仕的最高官职者。其仕途兼具文治武功,在辽东督战雪夜告捷,巡抚延绥时稳定军心屡战屡胜,虽因明末党争受魏忠贤牵连,但其守边功绩与《独葵轩文集》等20余种著述,仍彰显望族士大夫担当。
![]()
- 其他成员:朱包蒙任肥城守备后为山东名医,朱廷位考中清顺治三年进士,朱大千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家族通过科举、治军、行医、文艺多维度巩固地方影响力。
二、东门里李氏:官宦传承与善行传世的名门
东门里李氏自安丘迁至莱芜,世代秉持“孝谨课诵、乐善好施”家风:
- 六世李存智:庄浪知县,以循声闻名;
- 七世李疏泗(圣泉公):寿州同知,亲老告归后乐善好施,万历二十二年饥年免百姓欠粮八百石、焚毁债券千金,获“五朝人瑞”匾额;
![]()
- 八世李应春:东明县丞,革除苛捐、拒绝贿赂,父八十岁时辞职归养,临行“身无长物,惟有书籍诗稿”,万历四十三年莱芜大饥时捐粟助赈,救活无数。
家族世代通过科举与善行,在莱芜地区积累深厚声望,为联姻博阳朱氏提供了门当户对的基础。
后世出土的望族名人墓志铭,恰如解锁历史亲缘的密钥——通过这些详实的文字遗存,我们得以精准还原两个家族世代绵延的深层联结。尤其当一位名人的墓志铭由异姓望族成员执笔时,背后必然暗藏渊源:绝非偶然的笔墨之交,而是两家族长期维系友好关系、甚至存在世代联姻的直接印证,为解读昔日望族间的交往逻辑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
三、朱童蒙《致仕东明县丞李公墓表》全文(核心实证史料)
致仕东明县丞李公墓表
(明)朱童蒙 撰
此如堂如阜如马鬣者,谁之墓也,则吾友东明县二尹李公居其下。吾与公四世姻娅,一生交好,知公行事最悉。故不讳固陋,表而出之,以俟今时异日观风者探取焉。公讳应春,字景亨,慈愚其别号也。李氏原籍安邱,初徙莱者曰才甫,后有桂有俊。俊为宜阳簿,俊生存智,历任庄浪令,至今循声在人口碑。存智生疏泗,由马司指擢寿州同知州留遗爱焉。后以次子融春,计绩上考,驰封儒林郎,有四子,公其长也。公之生也,聪颖异人,知见早开,而又不以资故怠学。及其长也,事亲孝,与人忠,制用俭,施济广。其仕也,洁已恤众,谨凛奉公。然且宦况淡而不浓,此公生平之大概也。试略举其大者。公初授周易,改治毛诗,治诗未卒业,能以已意解经,出师说上,十岁即能文十八岁补博士弟子员。为诸生冠军,未几而食廪饩。昼夜攻苦,惟于几案假寐,不第,耳目不近喧杂,更足迹不窥园圃者,二十年也。督学较士,公每首举七试,秋闱不第,而志尚未衰。万历乙未(1619),领岁荐,赿数年而始上铨部,计得畿内之东明丞,其质敏笃学有如此者。其事亲也,儒林公诞公二十年后,无他子,儒林公虞之。既而次室生公两弟,儒林满志,公亦色喜,两弟失乳,公命室人王视之。儒林公任寿州,公总家政体,儒林志不私一钱一缕。母亓安人之丧也,守礼襄事,哀毁忧伤,见儒林公鳏居,泣求继母,儒林公不许,公终身未敢自安也。岁辛亥,儒林公八十初度,公在官忽动归养之志,令以下士民,苦留之,公不易志而遂。其初服,儒林公年九十三,卧病将革。公亦行年七十有二。宵旦寝坐榻下,视汤粥尝药饵,儒林公摇手谢儿:“休矣。”公愈勉侍也,及儒林公不起,公骨立如柴,且益以哭泣,擗踊辍食断蔬,仅治办就窆,无何,而公亦寻卒。其事亲孝有如此者,公真实无伪,不解欺人,人亦不忍欺。
余犹记同为诸生时,一至庠舍,无少长,佥曰“李哥,李哥”云。公亦醉人以和,真如兄弟之相先后也。与人可不谓忠乎?公家素封者数世矣,乃制节谨度,朴杂怡心,堂室无重研,裳衣布褐,恒至三澣,见一薪一粟弃地,必重惜之。及佐东明,服饰仅取表等,威不必求新丽,常衣补葺无完地。门子为公结带,相视窃笑,僮仆乞更之。公曰:“衣敝甚宜人也。”俭德固其天性哉!公好施与,见人当厄,则视若已溺,必拯之力,如京邸同舍生杜继堂妻妾继殁,旅衬无资,倾囊周焉。赵世相收官银被盗,计无所之,欲投河死。公见而代为偿,冬夜归,偶见乞者,裸而抱木以卧,公解衣活之。乙卯年(1615),大饥,人相食,公捐粟米助粥助赈,赖以全活者无算。盖博施济众,尤其好也。邑丞例制于令,挥霍动有掣肘。又钱榖刑名案牍多琐琐,旷士恒鄙之。公曰:小官,正我所宜。故丞司催科、综核、水利、马政、盐法,岁有常例之入。公一切斥去,即或以浆蔬菓至,亦厉色却之,社仓积贮,一遇稽查,则敛金以赂。公他出,尉某当代社长之金贝矣。公还,尉失望,诸长忻忻曰:李公至,何须金为也。承发吏乱法,以令故且忤公。公朴之三十,白于令,令及吏皆输心谢过。有两造皆邑大豪频年不决者,踵相诿也。公片言折之,上下咸服。濬县有椎税羡镪,岁可得千委,公督之平,蠲恤行商,祝颂载道不浃,岁而廉声大著,中丞大夫及直指及治河使者,奖荐交至,谓其“守畏四知,才堪百里,真定评也。”皆列荐剡之首,将大用公矣。时当令缺丞,代觐入都,例带解内帑银属奄宦,监收多索余嬴(赢),公无以应,俟措于家,以四百金偿之,而归来之兴已决,计不可回矣。滨(濒)行束装,自衣冠筐笥,外无长物,惟有穆考功家刻,及在邑士大夫名公歌咏盛美诸章而已。居是官则切若家事,弃是官则轻如敝屣。公之宦情又如此。元配王孺人,王惟明女,也不事膏沐,不惮力作,奉太翁姑、翁姑惟谨。里人称之曰“孝妇”,别有《王孝妇传》,先公二十二年卒。今附公葬礼也。若李公者,其古之懿行君子乎?而胡以生衰世之末流也。盖衰世不可不以古法涉之,以真伪之不敌也。末流不可不以古韵砥之,以淳滖之相救也。李公者殆上天笃生以挽回末流者哉!芳规在人口,即公在人心也。公在人心,即古道在末流也,公曷可少也。公生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十月十四日,卒于天启五年(1625)十月二十二日,享生人寿七十有三。考终命攸好德,子孙食其报,功名发闻勿替。引之天之祚公者,厚哉!有子六曰:木娶张训导道南女,妾许氏陈出。次森,娶张县丞光世女,妾王氏。桐,娶亓茂才眀扬女,继娶张赞画光岳女,与女之适庠生董琦行者,王孺人出。彬,娶吴大参鸿功女,妾杨氏。梴,娶朱知州学孔女。权,娶张训导时宪女,高出。孙男十二人、孙女十人,木出者:以灿,娶郡庠生毕君煌女;以爌,娶庠生张君尔盛女;以琰,娶朱中丞童蒙男岸生廷女。女一字增生张君尔彦男濬;一字庠生亓君隆祚男秉镜;一字庠生毕君煌男维境;一字庠生刘君伯樘。森出者:以煜,聘庠生毕君煌女。女一册封衡藩世子妃,一字庠生刘君澄淇男伯权;一字不佞孙景;一字不佞孙旦。杊出者:以焜娶涌判刘君澄湚女;以炟娶廪生韩君实女;以煋聘庠生许君从孔女。彬出者:以嬉娶不佞孙女。女一字庠生朱君祚昌男檄;一字廪生刘君濬源男曰敏。梃出者:以烺娶庠生张君勋成女;以燻未聘。女二未字。赐进士出身、历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巡抚延绥、眷弟朱童蒙顿首拜撰
四、墓志铭中的联姻实证解析
(一)直接联姻记载
墓表中“孙男十二人、孙女十人”部分明确记载:
1. 李应春之孙李以琰,娶“朱中丞童蒙男岸生廷女”(即朱童蒙的孙女);
2. 李应春之女(李森之女),分别嫁“不佞孙景”“不佞孙旦”(“不佞”为朱童蒙自称,朱景、朱旦为其孙);
3. 李应春之孙女(彬出者),嫁“朱君祚昌男檄”(朱檄为朱童蒙之孙);
4. 李应春之孙李以嬉(彬出者),娶“不佞孙女”(即朱童蒙的孙女)。
这些记载以原始史料的形式,直接印证两大家族“孙娶孙女、女嫁孙、孙女嫁孙”的多层联姻关系,构成“四世姻娅”的紧密网络。
(二)朱廷佺为李姑撰铭的根源
结合朱童蒙墓表与李姑墓志铭可知:
- 李姑为李应春之子李森的长女,嫁青州衡王府;
- 朱廷佺为朱童蒙次子,朱景、朱旦为朱廷佺之侄,因此朱廷佺与李姑属于同辈姻亲(朱廷佺称李姑为“姻嫂”);
- 东门李氏因“癸未之难”(1643年清军屠城)覆灭后,朱氏家族作为世代联姻的亲属,成为李姑唯一的亲缘依靠。朱廷佺撰写《圆寂靖节禅师比丘尼李姑墓志铭》,既是对姻亲的道义责任,也是对两大家族世代联姻情谊的延续,其全文记载的李姑生平与家族关系,进一步佐证了联姻的真实性。
五、朱廷佺《圆寂靖节禅师比丘尼李姑墓志铭》全文(补充实证)
圆寂靖节禅师比丘尼李姑墓志铭
(清)朱廷佺 撰
余素好读节烈之书,好闻节烈之事,然皆得之耳受口诵,未尝亲见其人。不意近出吾邑如李姑者,令人击节长叹,因历叙其生平而乐道之,以存诸不朽。
李姑者,莱邑乡贡生李森之长女也。生而贞慧,明斋读书,略皆上口,于诸女中称最贤。青郡衡王以李氏世为名阀,乃委禽焉。问名纳币,一如礼。天启乙丑,年二十,聘为衡世子妃。丁卯,衡王薨,衡世子立,册立为王妃。宫壸雝穆,小星颂德。戊辰,衡世子薨,其弟立,出居别所,备宫妾、宦监,隆其敬养。
崇祯甲申,逆闯射天,妃闻变,尝以死自誓。无何,东兵入,尽诛贼党,及囗兴有命,徙诸王及眷属入京。妃因聚衣饰器用,悉焚之,自制衣衾殓具毕,嘱宫妾曰:“我死,方下殓,倘再生,必杀汝矣。”遂以赤缣自缢于殿中,去地丈馀。一时宫妾从死者甚众。自酉至寅,缣忽中断,妃堕于地,方谋殡殓,忽已复苏。众惊视之,云:“惽愦中恍惚见一老媪,以指断缣,或不应死也。虽然,吾终不生。”宦监闻之,吓宫妾曰:“妃如不生,将磔我辈矣。”宫妾大惧,因昼夜迭防益密。
久之,遣官来青郡,籍府中宫眷财物。妃以闲废疾病得免,赎为庶人。丙戌,归莱邑,祝发为尼,名妙祝金。素通释经,宫女为尼者,咸师之而受教焉。人号为靖节禅师云。戒律精严,勤苦不辍。壬辰孟夏,忽不怿,于晦日趺跏而逝。生于有明万历之丙午季春之廿三日,终于有清顺治之壬辰孟夏晦日。计在尘世者四十有五载。
孟冬之初八日,卜葬于莱之北鄙。弟子三人:妙还金、妙莲金、妙节金,孙真山、真禄。
铭曰:人以忠孝自期,临事而改节易行者有之矣,安可责之妇人女子乎?李姑从容就义,始终不渝,虽古之名烈,茂以加焉!后之珥彤笔者,光邑乘、荣国史,岂有愧与?
顺治壬辰孟冬朔越三日癸卯之吉
朱廷佺 拜撰
孝孙真山、真禄 泣血勒石
六、结语
朱童蒙与朱廷佺为东门李氏撰写的两篇墓志铭全文,以原始史料的权威性,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博阳朱氏与东门李氏的世代联姻关系。这种联姻并非简单的亲缘联结,而是明代地方望族通过婚姻构建势力网络的典型逻辑——朱氏依托李氏的地方善行声望巩固民心,李氏借助朱氏的高阶政治地位拓展发展空间,双方在和平时期共享资源,在乱世中彼此扶持。两篇墓志铭的全文留存,不仅让两大家族的联姻细节得以精准还原,更为研究明代莱芜望族的社会网络与生存智慧,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实证史料。
作者简介
![]()
长勺野老
济南市莱芜区地域文化推广协会副会长
济南市莱芜地方文化研究协会青年副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