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储能世界)
尽管电动汽车销售增速放缓,但电池技术仍在快速演进。根据麦肯锈最新发布的区域性电池供需分析报告,全球电池市场正呈现出复杂的供需失衡格局——表面上看是全球性产能过剩,但深入区域层面却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象。
![]()
![]()
全球供需总体态势
报告采用自下而上的建模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电池供应与主要需求驱动因素,包括电动汽车、储能应用和消费电子产品。分析聚焦于锂基化学电池,如磷酸铁锂(LFP)、含铁镁的新型L(M)FP以及镍钴锰三元锂(NMC)电池。
![]()
在基准情景下,全球电池需求预计将从2025年的约1970吉瓦时增长至2030年的3910吉瓦时。然而,各电池供应商公布的名义产能到2030年将达到6440吉瓦时。考虑到建设延误、产能爬坡效率损失和初期生产良率问题,报告对所有企业进行了评分,评估其实现生产目标的可能性。
经过调整后的实际产能估算显示,2030年全球电池供应将在4750吉瓦时(仅高分企业)至5270吉瓦时(所有企业)之间,远低于公布的名义产能。即使在需求加速增长的情景下,2025年仍将出现830吉瓦时的过剩,2030年过剩440吉瓦时。这意味着全球层面电池供应持续超过需求。
区域供需呈现显著差异
尽管全球供应过剩,但区域层面的图景要复杂得多。在基准情景下,中国的锂离子电池产能过剩状况将持续至2030年,即便所有公布的产能都能实现。北美地区则从2025年的供应不足转向2030年的供应过剩。而其他所有区域都无法满足本地需求。
![]()
从具体化学类型来看,差异更加明显。多年来,欧洲和北美专注于生产NMC和NCA电池,尚未提高L(M)FP电池产能,尽管近期技术进步和地缘政治因素增强了这类电池的吸引力。中国较早转向L(M)FP化学类型,现在拥有显著的产能过剩,而其他区域则面临严重短缺,需要进口L(M)FP电池。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至2030年。对于NMC和NCA电池,预计到2030年所有区域都将出现供应过剩。
中国:产能过剩与价格压力
全球前两大电池供应商均为中国企业,它们几乎所有生产都在中国进行。到2030年,中国约64%的电池产能将涉及L(M)FP类型化学。尽管出口量巨大,但本地产能过剩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许多电池制造工厂未能满负荷运转。一些中国企业最近降低了L(M)FP价格以提高产能利用率并增强客户吸引力,这进一步加剧了利润率压力。
![]()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拥有强大的电池材料供应优势,占据全球锂精炼产能的67%。相比之下,其他区域必须优化原材料和电池组件的采购与产能,才能实现更多本地化生产。
欧洲:供应短缺与产业挑战
在当前趋势情景下,欧洲预计在2025年将面临约70吉瓦时的锂离子电池供应短缺,即使所有公布项目都能投产。这一缺口需要通过电池进口来弥补。实际缺口可能更大,因为初创企业占预期电池产量的约30%,显著高于中国或北美。初创企业在建设和产能爬坡方面面临更大延误风险,部分原因是许多企业押注于未经验证的技术创新。
![]()
如果锂离子电池供应不足持续至2030年,欧洲电池供应商可能面临来自中国进口产品的更多竞争。欧盟最近批准了一些可能有利于电池行业的政策,包括旨在促进净零排放行业的绿色协议工业计划,以及旨在提高可持续性的欧盟电池法规。但这些政策本身无法抵消行业面临的所有逆风。新的欧盟竞争力指南包含的清洁工业协议和欧洲汽车行业工业行动计划,可能提供一些额外支持。
北美:政策支持与供应链发展
北美在2025年预计将面临50吉瓦时的锂离子电池供应短缺,需要从其他区域进口以补充国内生产。到2030年市场可能实现平衡,因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包含对本地制造的补贴。该法案还包括购买电动汽车的激励措施,可能加速电池需求。
北美的活性材料、电解液、隔膜等上游供应链仍相对不发达,特别是L(M)FP类型化学。如果本地电池制造商难以采购这些材料,可能限制其产能提升的程度。
其他地区:需求增长与进口依赖
在世界其他地区,锂离子电池的供应短缺可能从2025年的80吉瓦时增至2030年的300吉瓦时。主要需求驱动因素因国家而异:日本和韩国的各类电动出行、澳大利亚的储能系统、印度印尼和泰国的两轮和三轮电动车扩张。虽然日本和韩国已有能满足国内需求的本地电池价值链,但其他国家必须从产能过剩地区进口产品。
企业应对策略
报告为不同类型企业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上游企业应寻求承购协议以降低风险并保证现金流。欧洲和北美约30%的全球L(M)FP正极活性材料从中国进口,提高本地供应需要大量公私投资。
对于电池制造商,策略因区域而异。在中国,企业应专注于成本管理和产能利用优化,可能放缓本地扩张计划。在其他地区,制造商需要同时改进多个维度:管理成本、提升工厂产能、改善本地原材料采购、持续推进技术进步。
下游用户方面,汽车制造商越来越寻求有弹性的上游投入,通常与两家或更多供应商签约。欧洲和北美企业试图增加端到端供应链中的本地企业数量,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缩短运输时间并提高获得政府激励的可能性。储能公司在欧洲和北美持续面临L(M)FP采购挑战,可以锁定本地产能或利用中国的全球过剩产能。
报告总结指出,虽然全球层面电池行业面临持续的供应过剩,但区域分析揭示了更加细微的图景,需求因地点和化学类型而异。随着各国政府日益试图实现电池供应链本地化,以及消费者偏好持续演变,电池趋势的区域视角将变得更加重要。企业应快速行动,确保可靠且成本有效的采购,为需求变化做好准备,并清楚了解区域供需趋势。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此讯息系转载自互联网其它媒体,我们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不希望我们转载您的作品,请和我们联系处理,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