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考中进士,明代几个月就能上任,清代却要等上十几年。
这不是个例,而是制度性差异。
一个王朝的选官速度,决定了它的生命力。
——《壹》——
从金榜题名到走马上任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做了一个决定,新科进士不能立刻授官,要先"观政",什么叫观政?就是让这些读书人到各个衙门当实习生,看看朝廷怎么运作。
![]()
翰林院的叫庶吉士,六部的叫观政进士。
名字不同,本质一样,都是见习期,这个制度很务实,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衙门里需要的是懂得如何办事的人。
朱元璋看得明白:光会写文章不行。
得知道怎么治理地方,怎么处理公文,怎么跟百姓打交道,但见习期不长,一般三到六个月,最多一年,期满考核,合格就授官。
一甲三人直接授予从六品或正七品。
二甲三甲的进士,根据成绩分配到各部门或地方任职,速度快得惊人,永乐二年,朱棣选了60个庶吉士进翰林院。
这些人在文渊阁读书三年,期满散馆。
成绩好的留翰林院当编修检讨,差一点的外放当知县,没有候补,没有排队,直接上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吏部尚书孙丕扬推行了一项改革:掣签授官。
就是抽签分配职位,为什么要抽签?因为之前的授官过程充满了请托行贿,关系硬的去好地方,关系软的去穷地方。
![]()
掣签看起来公平,实际上是无奈之举。
但即便如此,明代进士的授官周期依然很短,从殿试到拿到委任状,快的两三个月,慢的也不超过一年,这个速度,在清代是不可想象的。
——《贰》——
从制度沿袭到无限等待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顺治皇帝在即位诏书中宣布开科取士,急得连试期都提前公布了,为什么这么急?
![]()
因为要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稳定人心。
满洲贵族没有科举传统,所以他们照搬了明朝那一套,顺治二年颁行《钦定科场条例》,从考试内容到授官程序,几乎全是明制。
但问题很快出现了,康熙四年,1665年。
朝廷发现一个情况:候补、候选的官员太多了,全都挤在京城等着分配,有的人资历靠前还能等到机会,资历靠后的人守候无期,生活困苦。
怎么办?让他们回老家等着。
朝廷下令:除了特旨任用的,其他候选官员按照年资截留一半在京城,剩下的全部回籍,等有缺额了再通知来京,这就是"回籍候选"制度的开始。
听起来人性化,实际上是噩梦的开端。
康熙八年,有御史上奏:候选人员在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来京,吏部也不掌握这些人的实际情况,有的人病了,有的人老了,有的人死了,吏部根本不知道。
等通知来京,要么找不到人,要么来了发现不能用。
矛盾开始积累,进士倒还好些,清代一共录取了约一万七千名进士,人数少,基本都能授官,但也要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
![]()
这期间他们挂着"乡居"的名义,实际上就是在家待业。
丁忧要等三年,候选也要等好几年,很多人等到头发白了,官还没当上,康熙年间,三藩之乱,国库空了,怎么办?卖官。
康熙皇帝下旨:允许有钱人捐钱买候补知县、州同等职位。
说是权宜之计,等事情过去就停止,但谁都知道,这种事一旦开了头,就收不住了,捐纳的人越来越,普通民人要先捐个生员或监生资格,然后才能捐正式官职。
——《叁》——
当卖官成为常态
乾隆以后,朝廷干脆放开限制,文官最高能捐到正五品郎中,地方官最高能捐到正四品道员,价格也不便宜,道员实缺一万六千四百两银子,虚衔也要五千二百四十两。
![]()
很多富家子弟捐个虚衔充门面,真想当官还得加钱。
更要命的是保举,咸同年间,内忧外患,军功保举成风,打了胜仗就保举,办了差事就保举,候选的人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
科举来的,捐纳来的,保举来的,学校来的,全挤在一起等缺额。
吏部的月选制度彻底崩溃了,原本17个缺额轮一次,后来改成23个缺额一轮,中间还有插班、抵班、坐班,一轮下来要50多个缺额。
而且各班内部还有"遇缺即用""先用""不积缺"这些特权,普通人根本排不上。
举人更惨,拣选后要等二三十年才能截取,截取后还要再等十几年才能到班,三四十年,从青年等到老年,很多人等到了,身体垮了,已经干不动了。
有的人等着等着就死了。
吏部想选也选不出来,因为能投供的人太少,经过几十年等待,病故的病故,年老的年老,体衰的体衰,符合资格的少之又少。
这就是清代仕途的真实状况,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皇帝看不下去了,举人积压太严重,乾隆帝下令:大省挑180人,中省挑120人,小省挑76人,一共挑2000人,这就是"大挑"制度。
![]()
但这不是恩典,是无奈。
大挑怎么挑?看长相,听说话,王公大臣一字排开,举人们跪在下面,一个个过堂,长得端正、声音洪亮、会说官话的,列为一等,分发各省当知县试用。
长得差点但还算精神的,列为二等,回吏部等着当教谕。
至于那些个子矮、相貌丑、口音重的,直接刷掉,有个叫阎敬铭的举人,个子矮,两只眼睛一高一低,穿得也邋遢。
刚跪下就被主事亲王喝道:"阎敬铭先起去!"当场羞辱,灰溜溜离开,这就是所谓的"大挑"。
——《肆》——
最后的挣扎
说是疏通仕途,实际上杯水车薪,乾隆三十一年那次,挑了一等举人847人,二等举人1151人,全国空缺不会超过1500个。
![]()
这意味着即使挑上了,还有一半人要继续等。
而且大挑不是每年都有,从乾隆三十一年到光绪三十一年,139年时间只举行了17次,间隔最短6年,最长9年,对于等待的人来说,这个频率等于没有。
更关键的是,大挑只针对举人。
进士根本轮不上这个机会,他们还在月选的队伍里慢慢排着,捐纳的人插队,保举的人插队,有关系的人插队。
普通进士排在最后,眼睁睁看着一个个人从旁边挤过去。
制度彻底失灵了,光绪年间,有的进士拣选后投供无人,有的举人截取后无人拟选,不是没有缺额,是根本选不出合格的人。
等待时间太长,人都废了。
明代进士几个月授官,清代进士十几年候补,差距在哪里?明代入仕途径单一,官缺和人数基本平衡,清代多途并进,捐纳、保举、科举、学校、议叙、世职,全都往里挤。
![]()
官缺就那么多,人却越来越多。
插队的人越来越多,规矩的人越等越久,一个王朝的选官制度出了问题,不是某个环节坏了,而是整个机制烂了。
当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当读书人等到头发白,一个帝国的活力就耗尽了。
清代的候补期,等来的不是官职,是王朝的终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