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陈头,又来公园下棋啊?”
2025年夏日的清晨,68岁的陈老师攥着棋子,坐在小区凉亭的石桌前。对面大爷刚落子,他就笑着应:“将!你这步可漏着破绽呢。”谁能想到,这个能下棋、能帮女儿看外孙女、能拎着菜篮子满市场转的退休工人,18年前曾被脑瘤折腾得“连路都走不稳”。
头一次手术:8年安稳,谁料复发
故事要从2007年说起。那年陈老师50岁,正带着徒弟跑工程,突然有天“眼前发黑栽倒”。送医检查,医生盯着CT片直叹气:“左小脑胶质瘤,得手术。”
手术做了7个小时,切除了鸡蛋大的肿瘤。术后病理确认是恶性,他又咬牙做了6次化疗、30次放疗。“那会儿掉头发掉得枕头都是,吃口饭都吐,但想着治好了能陪闺女长大,咋都得熬。”陈老师回忆,8年里他按时复查,从能拄拐走路到能骑自行车买菜,日子总算稳当了。
![]()
二次复发:手术放化疗无效,他瘫在床头
可命运没打算轻易放过他。2014年秋,陈老师突然“说话大舌头”,端水杯直洒。复查结果像一盆冰水——脑瘤复发了!
“大夫说要再手术,我们想着‘总比不做好’。”女儿陈敏说。可这次手术做完,情况反而更糟:陈老师头疼得整宿睡不着,右手握不住筷子,走路得扶着墙,连最爱的象棋都看不懂棋谱了。接着放化疗跟上,他吐得更厉害,体重从160斤掉到120斤,“我躺床上想,这日子算没奔头了。”
病友一句话,他攥着病历本去了郑州
转机出现在病友董师傅的一次探望。
“老陈,我之前脑膜瘤复发,就是在郑州袁希福院长那儿喝中药好的。你现在这状态,要不试试?”董师傅掏出一张名片。
2016年5月30日,陈老师攥着皱巴巴的病历本,和女儿坐了3小时火车到郑州。初诊时,他面色蜡黄,说话含糊,右手攥着衣角直抖。袁希福院长搭脉时问:“能自己坐住不?”他说:“坐久了腰发酸。”
![]()
“咱先调脾胃,再慢慢养正气。”袁院长开了中药,叮嘱:“喝着难受随时来,别硬扛。”
中药喝出“精气神儿”,9年后他成了“棋摊常客”
喝了两周,陈老师的女儿发现:“我爸能自己从床上挪到轮椅了!”一个月后,他主动说:“我想试着走两步。”扶着墙,他摇摇晃晃走了5米,全家人红了眼眶。
2016年12月4日,陈老师去县医院复查,报告单上“未见新发病灶,病情稳定”几个字,让他和女儿抱头痛哭。
![]()
这9年,陈老师成了希福中医的“老熟人”。药方跟着季节调,状态好时少抓几味,累了就多补点。现在他能自己买菜做饭,每天去公园下棋,周末还帮女儿带外孙女。“前儿个小外孙女摔了,我蹲下来给她擦药,旁边老太太直夸‘这老爷子身子骨硬实’!”他笑着说。
![]()
去年参加“郑州希福中医抗癌明星交流会”,陈老师特意穿了件新衬衫。“台上我发言说:‘别嫌中药苦,喝着喝着,日子就甜了。’底下好多病友鼓掌,我瞧着他们状态,心里更有底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