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手部长期且频繁地接触各类物品,致使手部皮肤很容易携带细菌、病毒等各类微生物,正确洗手是减少手部微生物最简单的方法,也是预防疾病传播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那么,我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场景需要及时进行手部清洗呢?常见的洗手误区又有哪些?
适用场景
![]()
对于一般人群,以下八大场景需要注意手部清洁,养成在这些场景下自觉洗手的习惯,能够显著降低各类传染病的感染风险↓↓↓
![]()
1.准备食物后与就餐前,避免病原体食入体内。
2.如厕后,防止疾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3.咳嗽、打喷嚏或擤鼻涕后,减少呼吸道病原体扩散。
4.照顾病患前后,防止交叉感染。
5.处理伤口前后,避免伤口感染。
6.接触宠物或家禽后,防止动物携带的病原体传播。
7.外出回家后,清除在外接触的各类污染物。
8.处理垃圾或清洁家居后,避免接触滋生细菌。
常见误区
![]()
在我们日常洗手时,常存在以下几点误区,这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会减弱洗手的实际效果↓↓↓
![]()
1.“不脏就不用洗”的心理:研究显示,看似干净的手可能携带数百万个细菌。这种“眼不见为净”的错误认知导致人们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等关键节点忽视手部清洁,大大增加了感染疾病的风险。
2.用湿纸巾擦拭代替洗手:虽然湿纸巾可去除部分污垢,但无法完全去除皮肤表面的细菌,其清洁和消毒效果远不如科学规范的洗手。在不具备洗手条件时,可用湿纸巾辅助手部清洁,但不能代替科学洗手。
3.戴手套可替代洗手:手套本身具有一定渗透性,不能完全隔离细菌和病毒。长时间佩戴手套会导致双手温湿,手部常居菌和残留的暂居菌就会在潮湿且温度适宜的手部皮肤表面迅速繁殖。摘掉手套后未及时洗手,手上的残留细菌仍可能传播,因此戴手套前和脱掉手套后都应及时洗手。
4.仅用清水冲洗:清水虽然可以冲走部分松散附着的污垢和微生物,但无法有效去除手部油脂和紧密结合的微生物。肥皂或洗手液中的表面活性剂能够破坏微生物与皮肤之间的黏附力,显著提高清洁效果。
5.忽视干燥环节:研究表明,潮湿的手比干燥的手更容易传播微生物,因为湿润环境有利于细菌存活和转移。不少人洗手后随意甩干或在不洁净的衣物上擦拭,这种做法可能使洗净的双手再次被污染。正确做法是使用干净毛巾、一次性纸巾或空气干燥机彻底干燥双手。
记者:郁婷苈
图片:图虫创意
编辑:陈攻
资料:区卫生健康委、区疾控中心(区卫监所)丁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