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要建“广寒市”?
这个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构想,正在中国航天人的手中一步步接近现实。
![]()
从被国际航天界封锁排挤,到如今在月球探测、空间站建设、深空探索等领域多点突破。
中国航天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华丽的逆袭。
![]()
如今,载人登月进入倒计时,火星基地规划提上日程。
曾经的追赶者已然成为新的领跑者,这口 “争气饭” 吃得太解气!
![]()
封锁中突围,航天梦照进现实
上世纪90年代,当美俄日加等16国联合宣布建设国际空间站时,中国被无情排除在外。
1999年,美国考克斯报告一纸禁令,将中国封锁在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之外。
2011年,沃尔夫条款的出台,彻底切断了中美太空科研合作的可能。
![]()
甚至中国记者都被挡在NASA航天飞机发射场之外。
这一系列的封锁与打压,让中国航天人深刻意识到。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自主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航天之路。
![]()
2003年,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飞向太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零的突破。
这一刻不仅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的实力。
此后,中国航天的脚步从未停歇。
![]()
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这个完全实现产品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的“太空之家”。
成为了国际航天合作的新平台。
截至目前,中国空间站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驻,完成6次“太空会师”。
![]()
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的开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在月球探测领域,中国探月工程从2004年立项至今,一步步完成了“绕、落、回”的战略目标。
2020年,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正面样品返回地球,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
![]()
![]()
2024年,嫦娥六号更是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带回1935.3克珍贵月壤,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最古老盆地认知的空白。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攻克月球逆行轨道设计、月背智能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艰辛付出。
![]()
如今,曾经对中国航天实施封锁的国家,态度已然转变。
2024年,NASA局长主动希望中国能赠送月壤样本,这与当年的强硬封锁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航天实力的显著提升,更是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话语权的不断增强。
![]()
技术大跨越,刷新航天新高度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被形象地喻为“万里穿针”。
是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关键核心技术,长期以来被航天强国严密封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的科研团队,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开启了攻关之路。
![]()
老一辈科学家用草纸和算盘推导理论,新一代科研人员接续奋斗。
从基本动力学方程开始重新推导,累计推导公式超万条,开展3000余次模拟试验。
最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首次自动交会对接。
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此后,中国航天人并未止步,不断追求技术的突破与超越。
2017年,天舟一号实现6.5小时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
2022年,天舟五号将这一时间缩短至1小时57分,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如今,兼顾效率与可靠性的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已成为天舟系列任务的常规操作。

37次交会对接任务全部圆满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技术标杆。
在运载火箭领域,长征十号按计划完成全部预定气流点火试验,为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
而在航天技术转化应用方面,中国同样走在前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一千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
![]()
从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健康监测技术。
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真空包装,再采用火箭科技材料的民用服装。
航天技术正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国的脚步早已超越地月系。
2021年,天问一号实现了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
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壮举。
![]()
2025年,天问二号发射升空,开启了小行星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探测的漫长征程。
此外,我国还在规划对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为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提供中国方案。
这些探索不仅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更彰显了中国航天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
未来已来,迈向深空新征程
按照规划,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2035年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2040年前完成月球基地的初步建设。
这意味着,“广寒市”的构想并非遥不可及。
![]()
嫦娥七号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将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
嫦娥八号预计在2028年前后发射,与嫦娥七号共同开展科学探测和资源开发利用验证试验。
目前,已有17个国家与组织、50多家科研机构参与到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中。
月球正逐渐成为人类深空探测的“中转站”。
![]()
为了实现月球基地的建设目标,我国科研人员正在开展地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
在深空探测实验室,科研团队利用模拟月壤,通过汇聚太阳光加热熔融的方式,3D打印出月壤砖。
![]()
这一技术的突破,意味着未来在月球上修路、盖房子、建设备平台都可以不依赖地球物质供应。
极大地降低了深空探测任务的成本和风险。
同时,该实验室研发的数据平台,能够整合全球深空探测数据资源。
为月球基地建设和后续的太空旅游、科普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
在火星探索方面。
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已在有序推进中,未来还将实施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任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移民火星的梦想也在逐步照进现实。
科学家们通过对火星环境的深入研究,为未来建立火星基地、实现人类在火星的长期驻留奠定基础。
![]()
此外,我国在太阳探测领域也将持续发力。
在羲和号成功探测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太阳探测工程,进一步揭示太阳的奥秘。
![]()
年轻一代的航天人正成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在深空探测实验室,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在高端领军人才的带领下,迅速成长。
在轨道设计、智能控制、深空通信等核心技术领域不断攻关。
他们的加入,为中国航天注入了青春活力,也让中国航天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
从被封锁到反向领跑,中国航天用20多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逆袭传奇。
载人登月的倒计时已经开启,月球基地的规划正在推进,火星探索的脚步不断延伸。
这背后,是中国航天人对自主创新的执着追求,是对航天梦的不懈坚守。
![]()
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
共同探索浩瀚宇宙,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月球上的“广寒市”、火星上的人类基地。
这些曾经的科幻场景,终将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变成美好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