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目前形势下进体制是不是最优解?
说实话,现在迷信体制内的和七八年前迷信房价的是同一种思维。这种思维主打一个“中国自有国情在”,觉得西方道理狗屁不通。
现在考公发布的岗位基本只是普通岗位,提供一点有社会地位的体面,提供一个坐办公室的办公环境,提供一份当地平均水平的工资,以及一旦把时间跨度拉长就不确定的所谓稳定性。
毕业生疯狂报考,是因为现在的环境下,很多人在市场上连上面这些看起来普通的工作都找不到。而考公报名门槛低,竞争方式又是再熟悉不过的做题,所以大多数人趋之若鹜。但这不能改变那个岗位本身能提供给你的东西,你报名的人再多,热度再高,那个岗位提供给你的东西都是不变的。
所以,那些把言论往科举当官、权力变现、隐藏年终奖方向带的,咋说呢?
已经偏了,思维进化成了一种迷信的思维,言语是没法说服的,只有事实可以,就像当初迷信房价的人一样。一旦相信所谓“中国自有国情在此”,那这个人脑子里基本进不去别的东西了,摆出多少事实,讲出多少道理都白扯。
要我说,历史教育也得背个锅,中国历史讲得无比详细,外国历史匆匆带过,那大批大批的人只能用中国历史套现代社会了。
话说回来,考公本身又何尝不是另一个蓄水池呢?官方放任了民间对考公扭曲的追求,让大量高学历毕业生耗在这里一年年地考,但是人家官方从来不多拿出多少岗位,计划多少就是多少,“萝卜”从未增加。少数的“驴”吃到了,大多数“驴”被年复一年地吊着,但是所有的“驴”都不闹事了,目的达到了。为啥不闹?
因为做题家们一旦发现考试考不过别人,心里唯一的想法只会是自己菜,绝对不会埋怨别人。所以我敢说,官方就算把岗位砍一半,都不会有人闹。
很多人明明从小到大一次班级第一都没考过,为啥就有信心在考公这么残酷的选拔里杀出来呢?进体制是最优解吗?
如果体制内的岗和体制外的一样好进,那对大多数人而言确实是最优解。但某些带动社会舆论的人坏就坏在,考公的风险一个字不提,要么就是一句“菜就多练”概括了。
我太讨厌“菜就多练”这种思维了,这种思维太容易把许许多多外界环境的问题全归结于个人身上。考公,那是注定只有少数人上岸、大多数人失败的最残酷考试,跟“菜”有什么关系?怎么定义“菜”的?90%没考上的都是菜,对吗?红线下只差0.5分上岸,也叫菜,对吗?
大多数人考公绝不能无脑梭哈,那就算是出路,也是个独木桥一样的出路。那个岗位只值得你花一年拼一把去考,考不上,赶紧放弃另谋生路。年复一年地考,那就大概率变成烂在蓄水池最底部的鱼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