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年)五月,齐国执政上卿崔杼发动政变、在自己家里弑杀了国君齐后庄公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齐国朝野上下为之一片震惊。齐国管理渔业事宜的大夫申蒯得知了国君遇弑的消息后,决心为齐后庄公殉葬(同时以此来谴责弑君者崔杼);他对自己的家老(首席家臣)说:
“我准备以死追随国君于地下,你带着我的妻子儿女一起走,各自逃命去吧!”家老则回答说:“如果我私下里逃走了,岂不是违背了您的道义了么。”
于是,申蒯的家老也追随他一起自杀身死、为齐后庄公殉葬了。
弑杀齐后庄公之后,崔杼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着这个绝好机会一举铲除政敌,消除将来的隐患,以免有人为齐后庄公复仇。随即他立即派人前往平阴,杀死了驻守在此的齐后庄公舅舅鬷蔑。
而齐后庄公生前的宠臣卢蒲癸和王何,得知鬷蔑被杀后,为了躲避崔杼的后续追杀,也火速逃离了齐国;其中卢蒲癸逃亡到晋国,王何则逃亡到莒国。
在崔杼悍然弑杀国君、随后又对齐后庄公的亲信近臣们大开杀戒的时候,齐国贤臣、上大夫晏婴则第一时间赶到了崔氏私宅门外、然后就站在这里,一言不发地站了好久(齐后庄公的尸体,现在还留在崔氏家中,躺在地板上没有收殓呐)。
![]()
当时,随晏婴前来的晏氏家臣们不明白家主此举是什么意思,于是就问他说:
“您这是要追随先君而去吗?”
意思是问晏婴是不是也打算依照申蒯的例子,自杀以殉齐后庄公?
晏婴平静地回答说:
“国君又不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我为什么要随他而去呢?”
晏氏家臣们感到很奇怪,又问晏婴说:
“那您是准备流亡到其他国家去吗?”
晏婴再回答:
“国君被杀,又不是我犯下过错所致,我为什么要逃走呢?”
家臣更摸不着头脑了,接着再问晏婴:
“既然这样,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回家了?”
这时候,晏婴才开始说出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他十分镇定地(借回复家臣们的机会、实际上以此公开告诫崔氏)发表了自己对‘国君遇弑’一事的看法:
“现在,国君已经不幸去世了,我们还要回哪里去呢?国君是全国百姓的君主,难道仅仅依仗自己的尊贵地位,就能凌驾于百姓们之上么?他的责任,就是应该主持社稷、维护国家安定。我们这些大夫,难道就是为了领取国君发给我们的俸禄而成为他的臣子的么?我们的职责,就是保护国家免受祸端的侵害。
所以,国君是为了国家而死的,做臣子的就应该追随国君一起去死;如果国君是为了保护社稷的稳定而不得不弃国逃亡的,那么臣子们也应跟随国君一起逃亡。但如果国君是因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而死、因为自己有过失的缘故而弃国逃亡,那么不是他平日里亲信宠爱的近臣,谁还会承担责任、跟着他去死或者逃亡?
某些人(就是指晏婴)本来是国君的臣子,反而因为国君的缘故而弑杀了他,那我哪里能为国君而死、为国君而逃呢?更何况现在国君的遗体还在这里,我又能回到哪里去呢?”
晏婴说完这一大段‘颇有深意’的话后,又等了许久,崔氏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估计在家中的崔杼也从守门的崔氏私兵们口中获知了晏婴之前所说过的话,不得不出面应付),将晏婴放了进来。
![]()
晏婴来到了齐后庄公遇弑的崔府后院内后,看见齐后庄公的遗体还被放在地下。没有收殓时,便俯下身子,将自己的头枕在了齐后庄公遗体的大腿上,大声地号哭起来(按照臣子哭祭君主的礼仪)。哭过了一阵之后,晏婴站起来,用力往上跳跃了三次(也是表示哀悼的礼仪),然后整理好自己的衣服,从容地从崔氏家中离开了。
当时,有亲近崔氏的人对崔杼建议说:
“晏婴这么做(先暗讽崔氏、又公开哭祭齐后庄公)实在是太讨厌了,一定要想办法把晏婴给除掉!”
崔杼到底是执政齐国多年的上卿,对国内的政治局势看得很清楚,他也知道贸然杀了晏婴后,会因此得罪其他的齐国贵族大夫家族(比如田氏、鲍氏),于是摇了摇头叹气说:
“还是不能杀他啊;晏子(晏婴)在齐国国内的声望很高,是百姓们所尊敬和向往的贤者,我放过他,还可以安抚和得到民心呀。”
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年)五月十七,崔杼发动政变弑杀了齐后庄公之后,因为国家不可以没有君主,于是大权在握的他立即拥立了齐灵公的幼子、齐后庄公与公子牙的异母弟——公子杵臼为新任齐侯,这就是齐景公。
拥立新君之后,崔杼自己自然继续掌握着齐国实际上的军政大权、出任齐国右相(也就是执政正卿),而与他一起参与谋划弑君行动的同党、齐灵公和声孟子当年在世时的宠臣庆克之子庆封,则被崔杼提拔重用、担任了齐国左相(次卿)。
前文曾经说过——齐景公的外祖父,就是当年从鲁国流亡到齐国的前鲁国卿士、三桓之一的叔孙侨如(叔孙宣伯)。叔孙侨如在鲁国为卿时,曾与国君鲁成公的母亲穆姜私通,又想借助穆姜的帮助,除掉三桓之二的季孙行父(季文子)和仲孙蔑(孟献子),自己独揽鲁国大权。
而因为叔孙侨如的内讧行为,鲁国的内政一度混乱不堪。后来,鲁国卿士大夫们结成同盟,共同发起反击,于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的时候,将‘作乱谋国’的叔孙侨如给驱逐出鲁国。
![]()
叔孙侨如被逐出鲁国后,又流亡到了齐国;之后,个人魅力(骚 气)爆棚的叔孙侨如很快又与时任齐国国君齐灵公之母声姬(声孟子)勾搭私通成功;此后,声孟子通过自己的关系,将老情人孙叔侨如的女儿嫁给儿子齐灵公为侧室,并为齐灵公诞育了儿子——公子杵臼,这就是后来的齐景公。
之后,叔孙侨如因为怕被卷入齐国的权力争斗中,于是再次流亡,离开齐国到卫国去避祸;后来叔孙侨如在卫国安享晚年、平安善终。而叔孙侨如离开齐国后,耐不住寂寞的声孟子又看中了齐国大夫、公室小宗成员庆克(齐桓公之孙、齐前废公无亏之子),随后与之私通。
庆克,就是崔杼的同党庆封、庆佐的父亲。而由于声孟子与庆克私通之事,齐国再这之后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斗及内乱(前文已经叙述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崔杼与庆封弑杀了齐后庄公、并拥立齐景公继位、两人把持了齐国军政大权后,因为担心其他的齐国大夫们不愿意服从于自己的号令,于是强行命大夫们都随自己到齐国太庙中的太公庙(即齐国始封之君-齐太公吕尚、又名太公望的宗庙)内举行盟誓仪式,让参与盟誓的人都向自己和庆封表示忠诚敬服(注意,不是效忠于国君齐景公,而是效忠于崔、庆二氏)。
在太公庙中,崔杼亲自主持盟誓、并当众宣读了盟辞;但当他读到:“如若有人敢不依附于崔氏和庆氏的……”,后面的话还没说出口时,参与盟誓的晏婴突然之间仰天长叹,大声地接过话头说道:
“婴(晏婴自称)如果不依附于忠君利国之人,请上天为我作证、立即降罪于我!”
站在前面的崔杼和庆封顿时脸色大变,想不到晏婴敢于直面危险、当众顶撞自己;但晏婴的这句话又没有错,大家都是要忠君爱国的嘛。当时庆封因为气不过,就想拔剑杀死晏婴,但被崔杼拦住,劝他说:
“还是由他去;晏子得人心,是杀不得的啊。”
随即,崔杼和庆封就与大夫们在太公庙中歃血为盟;当月二十三日,新继位的齐景公与大夫们(包括崔杼、庆封),以及这时候还留在临淄的莒国国君(好倒霉)一起结盟,宣告齐国正式更易了君位(莒子这也是运气不好赶上了,好好的来齐国拜见齐侯,正常的国事访问,没想到还遇到齐国政变、齐侯遇弑、新齐侯继位这么一大档子糟心事。)
![]()
当齐后庄公在崔杼家遇弑后,负责记录齐国国史的太史(官名、其名已不可知)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据实直书,在国史中明明白白地写道:
“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
而崔杼在看到太史的这段记载后大怒,立即将太史处死。
记录国家历史的‘太史’,一般都是家族世袭,父子兄弟相继而任。当齐国太史因为秉笔直书而被崔杼杀死之后,他的弟弟就继任了太史之职。崔杼则命新任的太史修改史书:
“你写!先君因暴病而薨。”
新任太史根本不听崔杼的鬼话,也是直接在史书中写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
崔杼愈发地大怒,毫不客气地将新任的太史也处死了。
太史的另一个弟弟按制接任‘太史’后,仍旧不听从崔杼的安排,坚持在史书中记载:“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暴跳如雷,将这第三位太史也给杀了。
三位被杀的太史还有最小的一个弟弟,他毅然地接任了兄长们的职责,在记录国家历史的竹简上坚定地刻上了这几个字:
“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
这一下崔杼知道,自己怕是无法改变齐国这些铮铮铁骨的史官们对职责的坚持和信念了,同时崔杼也害怕自己这么一意孤行下去,会将齐国的民心给丢得一干二净;于是他只得长叹一声,不甘心地让年轻的第四任太史在国史上如实记录下齐后庄公薨逝的原因后(就是崔杼弑杀的),再放他出宫回家去。
![]()
当太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走出宫来后,正好遇到了齐国史官的副手南史氏匆匆赶来;太史见他手里拿着记录历史的竹简,向宫中快步走来后,就问他说:
“您怎么来了?”
南史氏则气喘吁吁地回答说:
“我听说您家中的兄长们因为不肯按照右相(崔杼)的吩咐修改国史,所以都遇害了,就以为您也会遭遇不幸。我还担心右相在杀了您后继续修改史书,因此就在家里写好了竹简,再拿过来记录在册。”
说完后,南史氏就将手中的竹简递给太史看,只见上面清清楚楚地刻写着:“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太史也将自己的竹简给南史氏看,上面的记录是一模一样的。南史氏这才长吁一口气,收回了竹简,对太史说:
“既然您已经如实地记载,那我就放心了,这就回去。”
说完,南史氏向太史深深地鞠躬行礼,然后转身走回家去,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先辈史家们的忠直鲠介风骨与高尚道德风范,实在是让后人既敬且愧啊!
齐后庄公在五月十七这天被崔杼弑杀,其遗体先是在崔氏私宅中摆了两天,然后崔杼将齐后庄公的遗体装殓后,再把棺椁移到临淄城北的空地上、随随便便找个地方停灵祭拜(并没有按照国君丧礼的仪制,将齐后庄公的棺椁放在齐国宗庙中举行葬礼)。
同年的五月二十九,崔杼就把齐后庄公给安葬了(而春秋时期的礼仪是‘诸侯五月而葬’,也就是死了五个月后才下葬);
而安葬齐后庄公的地方,是位于齐国大夫士孙氏封地内的一块地势低矮、位置偏僻的荒地,当下葬仪式进行时,崔杼特地安排不清理齐后庄公棺椁往来葬地的道路,也不设置卫士警戒,只用七辆简陋低劣的马车做为陪葬;随齐后庄公下葬的物品,只有四把长柄扇子,其他就没有任何的兵器和甲胄了(而这些作为随葬品的兵器甲胄,都是诸侯国君下葬时所必备的)。
![]()
当年以一己之力率齐国军民保卫国家,最终逼退晋国联军、打赢了‘临淄之战’的齐国大功臣‘太子光’(也就是齐后庄公),其人生结局,就是这样一个惨淡落寞的样子,和当年的晋厉公几乎是一模一样。
有关齐国政局的后续故事,下一篇文章继续讲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