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上午9时,杨振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这位103岁的科学巨匠将安息在挚友邓稼先墓旁。两位从安徽同乡成长为科学双星的传奇人物,以这种特殊方式完成跨越半个世纪的“重逢”,他们的友谊轨迹成为中国科学史最动人的注脚。
清华园西院那堵墙,隔开了两家人,杨振宁住11号,邓稼先住13号,就是邻居,俩人小的时候一块儿上崇德中学,后来抗战爆发,又都去了西南联大,宿舍破破烂烂的还漏雨,被子也旧了,两个人就挤在一块看物理书,那份信任就是这么来的,后来都跑去美国了,一个在芝加哥大学琢磨理论,一个在普渡大学搞核物理,那时候手头紧,杨振宁还给邓稼先寄过钱,信一直没断过,到了1950年,路分开了,邓稼先博士一毕业就回了国,名字都隐去了,专门搞核武器,杨振宁留在了美国,跟李政道拿了个诺贝尔奖,外头说啥的都有,1971年杨振宁头一回访问中国,就去见邓稼先,问他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咱们自己人造的,邓稼先点头说是,杨振宁当时眼泪就下来了,后来邓稼先给他写信,最后一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话就成了他们后半辈子的一个念想。
![]()
1986年,邓稼先病得不轻,杨振宁赶紧跑去医院看他,俩人留下了最后一张合影,邓稼先走了以后,他夫人把一盒安徽的文房四宝给了杨振宁,盒子盖上写着“稼先嘱咐”,这成了杨振宁心里头一直放不下的事,后面的三十九年,杨振宁做演讲、写书,总要讲讲邓稼先的故事,到了2021年,他一百岁了,还公开说,稼先,我这五十年,算是对得起你那个“共同途”的希望了,为了这个承诺,杨振宁晚年真就回国了,把美国的房子卖了,就在清华园安了家,房子名叫“归根居”,还推动清华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亲自给本科生上课。
八宝山,两个人的墓地挨着,邓稼先的墓碑上刻着“为了国家强大,隐姓埋名二十余载,虽九死其尤未悔”,杨振宁就选在了他旁边,报国的方式不一样,最后还是到了一块儿,清华大学的缅怀室,七天时间就来了好几万人,合肥一中杨振宁班的学生们冒着雨去献花,西湖大学的活动也加上了悼念环节,这些事说明他们的影响早就超出了学术圈子。
杨振宁把自己两千多件手稿都捐了出来,建了个资料室,还倡议搞“攀登计划”,就是为了培养年轻的物理学家,2015年他放弃了美国国籍,重新成了中国公民,这下子,算是跟邓稼先那个“共同途”的理念彻底合上了,告别仪式上哀乐一响,那两块墓碑,就在松柏底下,讲的不光是两个人的交情,更是一个民族科技往前走的时候,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和整个集体的使命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