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乔
10月18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逝世的消息传来。
清华大学官网随即变为黑白以示悼念,各界人士纷纷通过不同方式缅怀这位科学巨匠。
然而,就在哀思尚未散去之际,恶心一幕却赫然出现。
![]()
“遗产大战”
官方讣告发布刚过48小时,10月21日,一条“杨振宁18亿遗产分配曝光”的消息突然在全网蔓延,将这场对逝者的亵渎推向高潮,也让对翁帆的恶意攻击彻底爆发。
谣言者声称杨振宁将全部现金资产留给与前妻杜致礼所生的三名子女,而陪伴他二十余年的翁帆“仅获一栋无产权住宅的居住资格”。
![]()
甚至绘声绘色地描述“翁帆当场崩溃”“家族内部爆发争执”等细节。
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还PS了所谓的“遗嘱照片”,将清华大学为引进顶尖人才提供的院士住宅说成是“价值千万的别墅”。
![]()
这条精心策划的谣言,却精准的戳中了公众的猎奇心理。
短短几小时,就传遍了各大社交平台,对翁帆的恶意揣测也随之升级。
![]()
“果然是图钱,不然谁会嫁这么大年纪的。”
“二十年青春换个居住权,亏大了吧。”
“说到底还是牺牲了自己,成了别人口中的笑话。”
类似评论在各平台随处可见,更有甚者翻出2004年两人结婚时的争议,将54岁的年龄差歪曲成“利益交换的证据”,嘲讽翁帆“当年的野心终于落了空”。
![]()
可稍有常识的人都该察觉破绽,清华大学早在多年前就明确说明,杨振宁先生居住的住房属于学校统一管理的院士住宅,产权始终归校方所有,根本不具备私人转让或继承的条件。
更讽刺的是,这条谣言并非首次出现,2017年就曾被广泛传播,当时杨振宁的助理就已明确回应“完全是无中生有”。
![]()
没想到8年后,这条曾经的谣言竟被重新包装成“遗嘱首次曝光”,再次堂而皇之地登上热搜,成为攻击翁帆的武器。
有些账号更是将恶意发挥到极致,为博流量竟将这段婚姻歪曲为“女性被压迫的牺牲故事”,编造“翁帆婚后被限制自由、只能围着灶台转”等虚假细节。
![]()
文章搭配着翁帆的旧照,用煽动性语言写道:“一个高知女性,本该有自己的人生,却成了别人晚年的附属品,21年青春换不来一纸产权,这就是所谓的真爱?”
还有些账号则玩起“擦边球”,表面上悼念杨振宁的科学贡献,配图却故意选用翁帆的单独照片,文案暗藏引导:“守在身边的人,终究没等来想要的结果”“她的价值难道就只是陪伴吗”。
![]()
这些操作将一场严肃的悼念活动,异化为攻击女性、博取点击量的流量密码,更将翁帆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真爱还是牺牲?
谣言中被歪曲的忘年恋,背后其实是跨越二十余年的深情与尊重。
杨振宁逝世后,翁帆发布了一条简短悼词:“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
这份感情里,更多的是相互成就。
1995年,杨振宁和翁帆在汕头大学相识,彼时翁帆负责接待杨振宁和第一任太太杜致礼,2003年杜致礼离世,2004年两人重逢之后相识相知。
2004年,两人领证结婚,彼时杨振宁82岁,翁帆28岁,身份和年龄的差距引发舆论关注。
![]()
但翁帆并非谣言中依附他人的形象,而是在丈夫的支持下不断成长。
她在清华大学取得建筑系博士学位,还发表多篇建筑史论文,成为独立的女性学者。
而杨振宁也曾坦言:“等我离开,翁帆可以再结婚”,这句看似洒脱的话,实则是为妻子卸下未来的道德枷锁,是深沉的爱与成全。
![]()
翁帆则表示,是杨振宁塑造了现在的她,给了她一个纯净的世界。
多年来翁帆从不将外界的负面言论告知杨振宁,默默为他守护着平静的晚年。
这样的深情,岂是造谣者几句利益交换就能抹杀的?
谣言持续发酵的同时,各方平台迅速出手。
![]()
这些散步不实言论的账号,先被标记“信息不实”。
紧接着,各大平台又迅速发布公告,将会对这些账号进行永久禁言处罚。
同时,并对相关不实内容进行下架处理。
其中,一些屡教不改的账号也面临着同样的处罚。
![]()
各大平台的快速处理,让不少网友直呼“大快人心”。
社交平台上,曾经喧嚣的谣言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缅怀内容。
有人盘点杨振宁的十大科学贡献,从宇称不守恒到规范场论,有人讲述他回国后的贡献,如何推动清华高等研究院建设,还有人分享他与翁帆的温情日常。
![]()
那些被谣言掩盖的真情,终于得以显现。
这场闹剧虽已落幕,但留下的反思却无比沉重。
为什么一位为人类科学事业奉献一生的巨匠,在逝世后会遭遇如此不堪的对待?
为什么一位坚守二十余年的伴侣,会被无端贴上“图利”“牺牲”的标签?
![]()
为什么漏洞百出的谣言,能在短时间内掀起轩然大波?
答案或许藏在当下流量至上的浮躁心态里。
载流量等于收益的当下,有些自媒体早已丢掉了基本的良知与底线。
他们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话题性能否博取眼球。
![]()
不在乎尊重,只在乎关注度,把逝者当成流量饵料,把未亡人的悲痛当成营销素材,甚至用物化女性的论调博眼球,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
但这场闹剧也让我们看到,公众的判断力正在觉醒。
这说明,无论流量的诱惑有多大,尊重逝者、体恤家属、相信科学、坚守良知,始终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
结语: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好的缅怀,或许不是跟风转发悼念文字,而是守住心中的底线。
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用理性看待公众事件,用尊重对待每一位值得敬佩的人,用包容理解每一种真诚的情感。
![]()
当我们能做到这些,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对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守护。
毕竟,能让一个民族真正强大的,从来不是流量的喧嚣,而是对科学的敬畏,对真相的坚守,以及对每一位奉献者、每一份真情的温柔以待。
![]()
信息来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