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电影团逸闻
一九三七年八月,日军进攻上海。上海的大批进步电影人士离开上海,参与到了抗日救亡的大潮中来。
著名的左翼电影人袁牧之、陈波儿、钱筱璋三人离开上海找到了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表示了希望赴陕北参加抗日的意愿。
叶剑英介绍他们去武汉找周恩来,周恩来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建议他们先到刚改组成立的中国电影制片团去参与影片《八百壮士》的拍摄,以促成这部宣传抗日的电影早日问世。
一九三八年春,周恩来约见了袁牧之,让他去香港购买电影器材,做好去延安的准备。袁牧之到香港之后,在廖承志的帮助下,购买到一台十六毫米电影摄影机及近万英尺的十六毫米胶片,返回武汉待命。
自从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国外不少电影工作者千里迢迢赶来中国,用摄影机来记录中国人民这一伟大的可歌可泣的斗争。
最早来华的是卓越的国际主义战士,荷兰著名电影艺术家尤里斯·伊文思。一九三八年一月,他带着摄影机与助理导演兼第一摄影师万农,第二摄影师贾白组成一个摄制小组,经香港、广州来到武汉。他们来到中国,不是为了猎奇,更不是为了发财,正如伊文思所说的是“为了真理,为了真相,为了能尽自己对于保卫文化,保卫和平,反对侵略者应尽的力量,使世界人类公敌的狰狞残暴面目和为民族独立解放的中国英勇抗战的事实,能尽情地显露在世界人类面前。”他们到武汉时,时值台儿庄会战前夕,他们在武汉稍作停留就急赴台儿庄前线拍摄。在台儿庄前线的十天里,他们冒着敌人的猛烈的炮火,拍摄了日机轰炸、难民逃难、群众抢救伤员及协助作战,中国军队将士英勇作战,缴获敌人几十辆坦克和众多的枪炮等珍贵镜头。为此,《新华日报》发表评论说:“在中国电影界没有一个人和一具开麦拉(指电影摄影机)到申浦北段去的时候,这三位欧洲的青年,早已到那里工作着,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日,伊文思一行从台儿庄前线返回武汉,中华全国电影界、戏剧界、文艺界等抗敌协会等团体二百多人举行盛大的茶话会,热烈欢迎他们。
随后,伊文思在汉口见到了周恩来,在武汉“八办”拍摄了周恩来、叶剑英介绍敌后战场形势以及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等开会的情景。伊文思向周恩来提出会见中国进步电影艺术家的要求,周恩来推荐了袁牧之。袁牧之告诉伊文思,自己即将启程去延安,拍摄八路军敌后抗日活动和抗日根据地的一部纪录片。
![]()
一九三八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伊文思赠送的摄影机前合影
伊文思慷慨表示,愿意将自己使用的一台“埃姆”三十五毫米电影摄影机和二千英尺电影胶片送给八路军办事处,以实现自己未能去延安拍摄的心愿。
袁牧之把伊文思的想法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对袁牧之说,国民党特务早已经注意你了,你自己不能去取摄影机。袁牧之经过考虑,让吴印咸坐着出租汽车到约定好的马路边接受了摄影机和胶片。
得到了尹文思的帮助,袁牧之和吴印咸终于筹备到了拍摄电影的摄影机和胶片,但还没有照相机。
吴印咸知道党的经费非常紧张,就掏空了自己的腰包买了三台照相机带到延安。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一九三八年八月中旬袁牧之和吴印咸离开武汉前往延安。
一九三八年九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在延安成立。谭政兼任团长,李肃担任政治指导员,袁牧之任艺术指导,吴印咸和徐肖冰担任摄影,还从抗大的学员中调来的两位学员。
一九三八年十月一日,电影团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在陕西省的黄帝陵拍摄了第一个镜头,揭开了“延安电影团”创作的最新一页。
这部纪录片拍摄历时两年,内容丰富,影响极大,是一部标志性的红色经典。
延安电影团在拍摄《延安与八路军》时,背负设备渡过黄河,到达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一二〇师师长贺龙发现电影团的同志都是靠两条腿走路,还要扛着拍摄设备,就慷慨地送给电影团几匹马代步。
一九三九年后,电影团逐渐扩大,相继调入吴本立、马似友、周从初、钱筱璋、程默等同志。
![]()
一九三八年,电影团在延安采访
一九三九年七月初,周恩来在延安意外摔伤右臂,因伤重飞赴苏联治疗,他在苏联学会了电影放映技术。一九四〇年春,他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带回共产国际赠送的一架电影放映机和三部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和《夏伯阳》,那时延安会放电影的人很少,周恩来经常亲自给观众放映和解说。
一九四〇年六月,吴印咸主持延安电影团的日常工作。由于当时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物资极度匮乏,吴印咸带领电影团的人自己动手、开荒种地,做到粮食自给有余。他们还利用废旧胶片制成纪念章出售,开办照相馆为群众服务,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既方便了群众,宣传了抗日又解决了办公费用和生活开支。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三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政治部。电影团划归联防政治部宣传部,改为“联政电影团”。习惯上大家称为“延安电影团”。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七日,报载:在朱总司令屯田政策的感召下,王震旅长领导的三五九旅已将过去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为风景秀丽的“陕北江南”。总政电影团为使边区各界了解南泥湾的真实情况和学习三五九旅艰苦卓绝的精神,已摄成电影《陕北江南》,不日在延安公演。
总政电影团赶制的电影新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一九四三年二月四日在直政大礼堂首映,朱德、叶剑英、贺龙、徐向前、谭政、甘泗琪、肖向荣等来宾数百人出席首映式。影片主题为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号召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的屯田政策的实施情况,表现三五九旅开辟南泥湾的辉煌成绩。画面由风景幽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开始,接着是三五九旅到达南泥湾后与荒凉贫困的自然作艰苦斗争的经过,以及南泥湾喜人的丰收景象,还有部队整训、八路军战士的英雄姿态和活跃的军中生活,最后是大规模的野战演习,显示了八路军坚强的战斗力。朱德、叶剑英、贺龙、徐向前等对影片大加赞扬,称其为纪录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十一月九日,延安电影团召开全体人员会议,宣布电影团被编为“挺进东北干部支队二大队二中队,由吴印咸任大队委员兼二中队队长,任务是带领电影团开赴东北,执行接收伪“满映”电影机构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被称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摘编自班卫东400万字鸿篇巨制《八路军抗战纪实》一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