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两句那对郑州买房小夫妻的事,太久太久没看到过这两人的消息,突然看到他们“烂尾楼一审判决败诉”的结果,有些唏嘘。
早先支持这两人的声音之大,各位再不关注怕是也会有所耳闻。然而如今,稀稀落落,寥寥无几。没办法,在人们心中留下裂痕之后,终将失去人心。
有时候我在想,倘若这两人最初的操作没有那么离谱,不是想着立刻把支持他们的声音变成流量,变成金钱,而是在当时就起诉退房退款,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
恐怕会大有不同,至少不像现在,是输是赢,除了买到烂尾房的人还去看看,已无几个人在意。
![]()
有人可能说,就算他们俩趁着当时舆论滔天的热度,选择起诉退房退款,大概率也是败诉。因为这个口子,不好开。
这很可能是事实,但结局绝对不同,不仅不会败的如此干脆,而是得到一定的补偿,同时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反响也有差别。因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思考并质问某个常识的人将会非常多,你必须给出答案: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房子不给,钱也不退,还要继续还贷,有没有天理?
形象点说,如果他们当时直接起诉退房退款,那么事情就会像一个“脓包”,有面临破溃的风险。但他们当时的想法是“算了吧,和谈、接受帮助、创业带货”,然后中间还有些比较离谱的操作,拖到把人心葬送,一切悄无声息之后再来做这一切,那么这就由脓包变成了一个“疖”,就是一个小疮、小包,你再想等到它破溃,那就必须继续经过漫长的时间。
意思很简单,如果他们早这么做,“好处”可能是发散型的,对他们自身,对这个社会、对其他买到烂尾楼的人来说,都会有一点好处。当然,那也承担着一定的压力。
而现在他们才这么做,当时所谓的“好处”就收敛了,对社会和其他买到烂尾房的人就很微弱了。即便这次败诉后还继续上诉下去,作用依旧微乎甚微。毕竟买到烂尾楼后起诉的,他们又不是第一个,他们的特殊,只在于当初舆论形成的瞬间爆发力。
其实也有点像很多我们这类写公众号的文字作者,讨论一些不公的舆论话题,使得那些事情迅速获得热度,得到关注,得到解决。尽管承担着一定的风险,比如删文、喝茶,但与此同时也得到了一些收益,比如赞赏、广告费。虽然不多,有时候一天几块钱,一个月几百块,但关键是这形成了一种“回应”。
那俩买房小夫妻的关键,就是忽略了这种回应。你总归要能带来一点什么,才能可持续下去。有的账号提供知识,有的账号提供技能,有的账号为不公提供热度,有的账号提供情绪价值……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只一味索取,便不可持续。
有时候,一个事件的死,并不是它的终结,而是它在人们心里死了。从那天起,它就不再属于公共议题,只成了两个人的私人苦难。
还是那句话,看到他们两人一审败诉,而在意者、关注者寥寥无几这个画面的时候,有些唏嘘吧:有时候做出一个决定,初看或许是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但如果涉及到人心,那就涉及到了一个巨大的变量。因为人心一旦凉了,想再拾起来,不是很难,而是几乎没可能。
这一点,在任何事情和任何人身上,都成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