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男孩全身赤裸,而且没有办法正常说话,还像狗一样在地上爬行,已经呈现出动物化的特征了,结果孩子的高学历父母却阻止外界的帮助,还说,这是他们的自然教育的一种方法,他们非常不赞同大众的育儿观念!
![]()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是允许父母把自己孩子当畜生来养的,除非孩子的父母就是畜生。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案例早就已经证明,这种让孩子裸身到处爬行的教育方式,根本就不是什么“自然教育法”,也根本谈不上什么教育。这样的行为就是对孩子人格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伤害。
在这个事件当中,与那个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在冰冷的地板上爬行的野孩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穿戴整洁被这对父母抱在温暖怀抱里的次子。
![]()
这种区别对待其实就已经说明,这两只家长其实知道该怎么去正常的养育一个孩子,但他们依然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约翰华生的情感冷漠实验来对待第一个孩子,所以让人不得不去怀疑那个孩子到底是不是他们亲生的。
上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创立了臭名昭著的"哭声免疫法",他主张,孩子哭泣的时候要延迟一段时间再去抱,最好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随着延迟的时间越来越久,孩子就会变得不哭不闹、独立自强。
![]()
这套理论说白了就是我们很多愚昧家长最常说的“哭什么哭!没出息”的理论版本。而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其实引起了巨大反响,无数家长开始按照华生的方法进行育儿。
![]()
而正当华生行为主义在美国被很多家长追捧之际,另一位心理学家哈利·哈洛通过一系列以恒河猴为对象的实验,彻底颠覆了"情感剥夺式教养"的所谓科学基础。
1959年,哈洛设计了著名的"代母实验"。他将新生的幼猴与母猴分离,让它们与两个人造"母猴"一起生活:一个是用铁丝网制成的"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另一个是覆盖着软垫的"布料妈妈",只能提供拥抱却不能提供食物。
按照华生"满足即一切"的理论,幼猴理当依恋提供食物的"铁丝妈妈"。但结果惊人:幼猴除了饥饿时靠近"铁丝妈妈"外,绝大部分时间都依偎在"布料妈妈"身上。当受到惊吓时,幼猴会毫不犹豫地奔向"布料妈妈"寻求安慰。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接触安慰对依恋的形成比哺乳更重要。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华生"满足即一切"的行为主义观点。
![]()
接下来,哈洛进一步通过"旷场实验"发现,当有"布料妈妈"在场时,幼猴会大胆探索陌生环境;一旦"布料妈妈"被移走,它们就会缩成一团,丧失探索勇气。
这一发现对人类育儿启示深远:安全感不是探索世界的障碍,而是前提。那些在童年获得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也更有勇气独立探索世界。
然而,哈洛也发现了令人痛心的结果:那些完全由人造"母猴"抚养长大的猴子,后期出现严重心理和行为异常。它们不能正常与其他猴子交流,性格孤僻,甚至性成熟后无法交配。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幼猴成年后成为父母时,往往对后代冷漠或暴力。20只参与实验的母猴中,7只冷漠对待幼崽,8只暴力殴打虐待,4只甚至杀死幼猴,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喂奶。
哈洛的实验证明:早期情感剥夺的伤害是终身且代际传递的。
![]()
而另一边,华生秉持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他将自己的理论亲自应用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结果却导致了他们整个家族的悲剧代际传递。
长子雷纳深陷抑郁,多次尝试自杀,最终在三十多岁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次女玛丽成年后生活艰难,被描述为脾气暴躁、极度沉默,长期遭受情绪困扰和酒精成瘾折磨,多次自杀未遂;
幼子詹姆斯与家人关系疏远,一生漂泊,最终流落街头,依靠施舍生活。
也就是说,孩童时期对于孩子情感的漠视,这是一个人成年之后不幸人生的根源。
于是,晚年的华生开始后悔自己出版的育儿理论,表示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但悲剧已无法挽回了。
![]()
而非常讽刺和悲哀的是,这套被美国社会抛弃数十年的"洋垃圾",如今却漂洋过海,竟然能被我们国内的某些反智营销号包装成育儿宝典,还有很多人去拥护。简直令人无语。
而开头这件事最讽刺的点在于,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那个孩子的父亲是大学学历,母亲是研究生学历,这在世俗看来,这样的人应该拥有好的育儿的智慧才对。
但其实现实当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历不高,但很谦虚的人,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是非常融洽的。
反而,有一些人,他们觉得学了一些东西,刷个短视频就以为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了,于是他们把书本上的只言片语,或者网络上搜罗的偏门理论,当成了他们心中不可撼动的“真经”。他们认为自己懂的才是对的,大众的、主流的、专业的观点都是迂腐的、落后的。然后,油盐不进的他们就用自己偏信的那套东西,去管教自己的孩子。结果却往往把家里闹的鸡飞狗跳,甚至还造成了沉重的悲剧。
最典型的比如,前几年,著名作家马原,他的儿子马格出生时,心脏就有问题,2021年被确诊患有马凡综合征,这是一种可导致心血管发生病变的罕见病。
但马原坚持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南糯山海拔较高地区,因为他认为这么做符合自然疗法。但那里空气稀薄,含氧量低,只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慌气短等症状加重,对马格的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但面对儿子的病患,马原说:“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用‘掩耳盗铃’‘视而不见’‘自欺欺人’来面对。”不仅如此。马原还拒绝让儿子马格上学,他说:“上学没用,见识最重要。”这位著名的先锋派作家,固执的把孩子困在自己的自以为是里。
2022年6月1日,马格突发疾病,但因为住在山上,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救护车一个多小时后才赶到,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最终导致马格在13岁时发病离世。
![]()
而现如今,开头那对家长,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了狗,却吹嘘说这是旁人不懂的先锋的自然教育方法!但是,真正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顺天性”,不是“反人类”。
你知道三岁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吗?这是大脑神经元疯狂连接的关键期,是语言系统搭建的黄金期,是建立“我是人”的身份认同的窗口期。如果在这个阶段错过了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这是会对一个孩子的精神和认知造成一种不可逆的伤害的!
1799年,一个裸体男孩在法国南部的森林中被发现,这就是著名的“阿韦龙野孩维克多”。当时约11岁的他,显然已在森林中独自生活了很多年。
![]()
1800年,法国医生让·马克·加斯帕尔·伊塔德为维克多制定了专门的教育计划,试图对这个野孩子进行系统性的再教育。然而,五年的努力,他只取得了有限成功。维克多虽然学会了吃东西,正确地穿衣和洗澡,但他一直没能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伊塔德发现了后来被科学证明的事实:人们有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一旦过了这个关键期,学习语言就非常困难。
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的野孩子案例,如乌干达的猴孩约翰和1920年印度的狼孩。这些孩子在被发现后,无论经过多么精心的训练,都难以完全融入人类社会,特别是说话这方面的问题。
![]()
![]()
![]()
而对这些野孩子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儿童早期其实是有一个语言习得的“关键期”的。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0-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语言、社会交往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虽然孩子天生有学习任何语言的能力,但如果孩子在童年三岁之前没有接触到任何语言,那么他将永远无法完全习得语言。
而3岁至6岁是一个孩子初期社会化的关键期,而在这一关键期一个孩子被剥夺了正常社会化的机会,长期脱离基本的社会规则,那么,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的发展就会滞后,这样的孩子在将来会很难融入社会进行生活,甚至影响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即使后续得到教育和干预,也往往无法完全弥补早期发展的缺陷。
所以,现如今,那个可怜的孩子甚至已经出现"动物化"特征,这意味着那个孩子在毫不自知的情况下已经被他的亲身父母给剥夺了做为"人"的符号了。这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教育方式不同"就可以打发的家庭琐事,这是把孩子从人类社会拽回原始丛林的严重犯罪!!
![]()
而这件事真正让大家愤怒和诧异的,恰恰是这种家长自称拥有高学历,却做出了如此反人类的事情。这些人,好像空有一张文凭,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科学思辨能力!他们的自信,反智的像一场邪教。“大学”“研究生”,这些标签本该和“理性”“科学”挂钩,可到了这对父母身上,却成了“油盐不进”的盾牌似的。而这其实也是我们在生活当中最最害怕和讨厌的那种人。
![]()
其实,生活中,那些承认自己不懂、愿意学习的“笨父母”其实并不可怕,反而这种“有点知识就特别固执自以为是”的家长才是最恐怖的!
无知的父母,当你给出科学依据和现实案例时,他们或许会反思,会学习。但这些“固执的聪明人”,他们有一套自洽的、看似高深的理论体系来防御一切外部信息。你跟他讲科学,他跟你讲哲学;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自由;你跟他讲孩子可怜,他跟你讲“你们不懂我们的崇高理想”。他们活在自我编织的信息茧房里,油盐不进。
并且,由于他们还顶着一个“高学历”的光环,他们的行为是更加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的。他们能说会道,能引经据典,甚至可能博得一小部分同样脱离实际的理论家的同情。这使得外界干预变得异常困难,孩子被困在其中的时间更长,受到的伤害也更深。
![]()
最可怕的是,他们的行为,会对人类文明底线、对基本教育伦理和社会公序良俗的进行挑战。如果这种行为不被及时制止和批判,将会产生极其恶劣的示范效应!
通过隔绝外界干预构建信息茧房,通过污名化科学的教育制造敌对想象,通过塑造"独特教育理念"自封先知的邪教模式,其实就是在和某些家长说:只要我们认为自己“有理”,就可以任意对待自己的孩子。
所以,讲到最后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一阵的悲凉。因为这件事其实就是非常明显的展现出,某些家长,他们爱的根本不是爱孩子本身,而是爱那个掌控孩子、并借由孩子来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权力感。
![]()
华生晚年醒悟了后悔了,因为他的孩子用悲剧证明了他的错误;而因为自己的偏执葬送了孩子性命的马原不知道会不会有所醒悟。
可我们知道的是,那些还在把孩子当棋子的权力游戏里狂欢的家长们,他们一时半会儿可能是醒不过来的。
有人也许会说,只有悲剧能让这种人醒悟和后悔。
但可能更悲剧的是,哪怕悲剧发生,他们依然会固执的认为,是自己手里的那颗棋子不结实,而不是自己的游戏有问题。
![]()
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反游联盟和花着大价钱把自己孩子送进那些戒网瘾机构的家长们就明白为什么几十年前就被人唾弃扔掉的洋垃圾现如今还有人抱在怀里视若珍宝了。
本期推荐书籍:《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罗杰·霍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