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全球位于该纬度的陆地,
三分之二都是沙漠和干旱草原,
然而在这里——
位于广东肇庆的鼎湖山,
森林覆盖率却达到98%!
位于最大的陆与洋之间,
季风气候孕育了鼎湖山独特的生态系统。
![]()
△梁亮 摄
![]()
△BUSHU 摄
1956年,
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在这里诞生,
拉开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序幕。
如今,她向世界传递着“绿色密码”,
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本。
![]()
△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西江1号 摄
为什么鼎湖山
可以成为独树一帜的“绿宝石”?
鼎湖山上究竟藏着什么宝藏?
CCTV1《开讲啦》节目邀请到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研究员闫俊华,
带我们走进鼎湖山,
读懂这片森林的“双碳”密码。
看400多岁“老森林”大秀固碳实力
我们在2060年能否实现碳中和?
鼎湖山给出了答案!
森林固碳,顾名思义就是植物通过叶子的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储存在树干或者枝叶中。传统观点认为,中幼龄林固碳能力较强,成熟森林系统接近“零碳汇”。然而,2006年,鼎湖山的一项科学发现震惊学界——存在时间超过400年的成熟森林的土壤仍有很强的固碳能力。这一发现是中国生态学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分享环节,
闫俊华带我们走进鼎湖山,
揭秘森林是如何固碳的。
跟随他的视角,我们看到,
科研人员可以掌握具体到
每一棵树多年来的固碳变化
和森林里土壤的固碳情况,
而技术的迭代
正在重塑这里的生态监测方式。
闫俊华自豪地告诉大家:
“我们以鼎湖山的研究为样本,在全国建立了7800个森林样地,对全中国的森林固碳能力进行了估算,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鼎湖山,神奇动植物在这里!
在互动环节,
闫俊华带我们认识了
来自鼎湖山的神奇植物——
看起来干枯的扁担藤
竟然储存着大量干净水分;
华南胡椒和我们吃的胡椒是亲戚关系,
它的叶片揉碎后会散发特殊香味。
现场观众小何给大家展示了
自己用手机在鼎湖山抓拍到的野生动物,
同时提醒说,
别看它们在镜头里显得呆萌,
实际野生动物在面对人类时会很紧张,
保护动物就是和它们保持距离。
鼎湖山是物种基因库,也是生命的摇篮。经过几十年保护,鼎湖山的生物物种越来越丰富,在这里发现的新物种超过200种。鼎湖山许多植物都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比如大叶石上莲是1861年在鼎湖山最早发现的植物新种,见证了鼎湖山植物分类学研究的起点;黄花大苞姜在2004年登上国际期刊《自然》杂志,其独特的传粉方式扬名海外;鼎湖铁线莲,因稀缺性被纳入《广东高等植物红色名录》。
![]()
大叶石上莲
![]()
黄花大苞姜
![]()
杜鹃花
![]()
鼎湖铁线莲
△以上4图来源:CCTV1《开讲啦》节目
为什么众多神奇的动植物
选择在鼎湖山安家?
科学严格的保护,
为它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闫俊华告诉我们:
“这片森林的保存来之不易。几十年前,前辈们为守护这片森林作出重要贡献。有人上山砍林子的时候,他们说‘如果你们要上山砍树就先把我砍了吧!’”
![]()
![]()
△左图:鼎湖山最早宣示禁伐的碑记——《在犙和尚禁伐树木碑》,立于康熙癸亥年腊月望日(阴历1683年12月15日)。右图:官方发布的禁伐信息——《清政府禁伐树木碑》 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初八日示。
当我们凝视这片“北回归线绿宝石”,
看到的不仅是生态奇迹,
更是一代代守护者写就的“绿色史诗”。
下一次踏入鼎湖山,
不妨放慢脚步,
听风穿林梢的私语,
观叶尖露珠的折射,
感受土壤下碳汇的涌动
因为这里,
藏着地球上珍贵的“生态密码”。
◆ 资料来源:央视一套、央视网
◆ 编辑:欧宣茵
◆ 一审:龙爱文 陈楚
◆ 二审:邓俊丽
◆ 三审:童益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