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岁,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35岁,凭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奖。
45岁,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
此后数十年,多项菲尔兹奖的获奖工作都与他的理论密切相关。
这是杨振宁的人生时间表。看完后你可能会问:这样的天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更直白点说:我的孩子怎样做,可以成为下一个杨振宁?
看完这篇文章,你心里或许会有答案。
第一步:有个好爸爸,但不学数学
想要成为杨振宁,先想想你是否有一个杨武之那样的父亲。
杨武之曾在美国顶尖大学留学,后历任厦门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但这位数学博士,偏偏不急着教儿子数学。
杨振宁九、十岁就表现出来数学天赋,常去翻杨武之书架上的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看不懂就问,但杨武之总是说:“不要着急。”
他反其道而行之,请著名历史学家介绍弟子教儿子《孟子》。杨振宁花了两个暑假把孟子给背完了。想象一下,一个表现出数学天赋的孩子,父亲给报的课外班是每天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要是别的家长要急死了吧。
杨武之有自己的理念,他认为,“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到念中学时再读都不迟,可是从小就背诵几篇精彩的古文和白话文、背诵几首诗词歌赋,将来一生都受益。”
科学的创造力不来自科学本身,而来自科学之外的东西,这就是“功夫在诗外”。这个道理,在那个教育资源稀薄的年代,很少有人懂。杨振宁在老年时期接受采访,依然感恩于这段经历,这让他很早就了解了“儒家对社会的结构是一个什么样的理想。”而这种根基,过了年龄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杨振宁最大的幸运,是有这样一个父亲。文化素养高,通晓教育规律,有定力,这是成为杨振宁的第一个先决条件。
当然,杨武之敢这么做,是因为他有底气——清华教授的身份给了他托底的资本。
但你敢吗?
当你的孩子在背《孟子》时,别人家孩子拿到了奥数金牌,保送进了最好的中学。你敢不敢赌这个二十年后才能验证的未来?
第二步,进入全中国最好的大学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杨武之前往昆明担任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16岁的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两万多考生中名列第二。
西南联大给了杨振宁无与伦比的学习环境。邻居是施蛰存、吕叔湘、钱钟书,教学也很严苛,在西南联大受过教育有8000多人,最终能正式毕业的本科生只有2000多人。物理系8年里,只培养出69名本科毕业生。
杨振宁后来说:“我在西南联大本科生所学到的东西及后来两年硕士生所学到的东西,比起同时美国最好的大学,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杨振宁到底学了些什么呢?
物理方面,吴大猷先生带他走进初兴的对称理论,王竹溪先生引他接触正经历变革的统计力学,这两个方向成为他一生研究的“主赛道”。
人文方面,因为实行清华校长梅贻琦倡导的通识教育,杨振宁虽然是物理系,但也和其他文科生一样在大教室里听课,听闻一多讲《诗经·采薇》、陈梦家讲《论语》、朱自清讲《古诗十九首》、刘文典讲曹丕的《典论·论文》、唐兰讲刘知几的《史通》……
杨振宁的外语底子也是那个时候打下的,钱钟书、陈福田、叶公超的外语课,杨振宁都上过。他爱读英文原版小说,《金银岛》、《傲慢与偏见》……因为当时的学业压力对杨振宁而言不算大,他甚至还学了德文。
杨振宁认为,来自于中西文化的共同塑造,为他建立了良好的TASTE。
“一个做学问的人,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有Taste。一个人要有大的成就,就要有相当清楚的Taste。就像做文学一样,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各个科学家也有自己的风格。我在西南联大七年,对我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我的Taste……而这个Taste的成长基本上是在早年。”
多年后,当杨振宁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来形容自己的物理研究,当他和邓稼先一起背《吊古战场文》“蓬断草枯,凛若霜晨”,当他把规范场论的数学结构比作中国园林的审美,当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用毛笔写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或许我们才能明白什么是TASTE。
杨振宁对中英文的驾驭能力,常被他耀眼的物理学成就掩盖,但这才是金字塔的基础。后来的物理学教授们英文或许读写无碍,但中文程度远不及杨振宁,也就没法有那种级别的Taste。
进入顶尖学习环境,接受最好的教育资源,遇见最好的老师——这是杨振宁成为杨振宁的第二个先决条件。
所以,想成为杨振宁,你至少要考上清华北大。
但,即使考上国内顶级院校,你敢在大学不实习不找工作,而是把时间”浪费“在读诗、听课、思考上吗?
![]()
第三步,赴美留学,和巨人肩并肩
正因为之前的根基,1945年,杨振宁成为唯一一个赴美留学的物理学学生。这是他人生的巨大转折。
他的导师是费米——设计出世界首个核反应堆的核能之父。他还与氢弹之父泰勒深入交流,泰勒那种”百分之九十的想法是错的,但不怕犯错”的精神深深影响了他。
1949年,他进入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在这里,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评价他:“杨振宁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年轻人。”他还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有一个儿子,我希望他能像杨振宁一样。”
杨振宁还在这里认识了爱因斯坦,和李政道、吴大峻、米尔斯等人开展合作。普林斯顿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一群年轻人经常讨论、辩论,也有激烈竞争。“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是粒子物理学这一新领域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和同时代的物理工作者很幸运地与这个新领域一同成长。”
“一个年轻人在初出茅庐时,如果进入的领域将来有大发展,那么他能够做出有意义工作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
是的,杨振宁赶上了发展基础物理最好的年代。他认为爱因斯坦的时代是”黄金时代“,他赶上了“白银时代”,在他之后是“青铜时代”——“理论物理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发展。
他甚至多次表示,如果在这个时代开始研究工作,他可能就不会搞物理,而是去做数学家了。
这句话太诚实,诚实到残忍。
基础物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被穷尽,就像几千年来,哲学领域再也无法出现孔子、孟子那样的人物。
它意味着:你可以拥有杨振宁的天赋、教育和努力,但如果生错了时代,你的天花板可能就是一个普通教授。
四、不可复制
杨振宁的成功,是天赋、教育、时代、环境、伙伴与运气的完美叠加。
哪怕按部就班地操作,成为杨振宁依然很难。
他的故事,与其说是“如何成功”的案例,不如说是“为什么成功无法复制”的证明。
但对我来说,杨振宁至少告诉了我一件事:
功夫在诗外,大器需晚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