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理润申城·静安——理论‘静’距离”对话活动在金融街静安中心举行。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萧烨璎出席活动,并为与会专家颁发特聘讲师纪念版肖像画。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静安区委宣传部共同举办,曹家渡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协办,以“基层治理塑造大宜居:城市社区善治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通过“内场对话+外场集市”的创新形式,推动理论宣讲与实践展示深度融合,助力静安探索宜居城市治理新范式。
![]()
主旨演讲环节,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童潇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薛泽林分别围绕“社区善治的六维法则:人民城市的上海实践”“人机智能时代的社区治理”两个主题,为现场观众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的思考框架。
社区这一看似微小的单元,却是超大城市运行的“神经末梢”,也是居民感知“幸福温度”的最直接场域。
![]()
![]()
童潇认为
社区善治需遵循一套系统法则,其核心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融合技术理性与价值温度。具体体现为:通过硬件与智慧监测筑牢“韧性”底线;聚焦“一老一小”响应“民生”关切;以党建引领与机制创新促进多元“协同”;激发居民“参与”实现民主治理;通过微更新与文化植入提升“美感”品质;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智慧”赋能。人民城市的上海实践表明,唯有将科学治理与人民至上相结合,才能在复杂系统中构建出既有烟火气又有幸福感的宜居共同体。
人工智能技术必将融入未来的社区治理,但未必完全起主导作用,未来的治理要树立开放治理思维。
薛泽林认为
人机智能时代,具备自主性与交互性的“智能体”正成为社区治理新主体,推动治理逻辑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它能精准聚焦公共议题、整合多元利益、优化协作网络。然而其深度应用也面临责任界定模糊、算法信任不足、数字鸿沟及技术逻辑与社区人情社会难以适配等挑战。未来需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人机责任共担框架,发展可解释、可参与的信任机制,推动技术逻辑与社会价值的创造性融合,以夯实人机协同的治理基础。
两位专家与主持人还围绕“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如何平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静安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并对现场观众关于社区更新、数字治理、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等方面的提问进行了回应和交流。
![]()
曹家渡街道图书馆馆长鲍伟莉、曹家渡街道西片综合网格工作站站长熊庆莉、街道社会工作办公室主任胡俊琳分别发言。
![]()
![]()
![]()
她们各自分享了在全市首创“社区读书节”,连续30年开展读书活动,建设文化品牌,打造书香满溢的人文社区;制定全市首个街道层面的树木治理规范——《小区树木遮挡治理工作指引》,积极探索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社区善治路径;构建社区志愿服务新生态,实现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大满贯项目等多个基层实践案例,生动展现了曹家渡街道在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创新活力。
作为曹家渡街道“引航传习所”这一深耕多年的理论宣传品牌的最新尝试,“宝藏曹家渡”理论宣讲集市也在活动中首次亮相。集市设置了“聚力展示区”和“新知互动区”两大板块,通过宣讲团风采展示、党的创新理论互动问答、文化体验、便民咨询等项目,将理论宣传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让社区治理成果可感可及。
![]()
“理润申城”一站式基层理论宣传普及项目
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各区共同举办,依托市社联学科优势与人才优势,发挥专家学者推进理论宣传“深下去”的关键作用,着眼区域发展重点、基层治理难点、群众关心热点,为基层解疑释惑、为发展把脉出招、为治理凝心聚力,形成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基层治理实践者共论、共建、共治的“思想磁场”。
![]()
记者:邢蓓琳
视频:楼英俊
编辑:叶苹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