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有个房产圈的消息可能跟你钱包直接挂钩 —— 不少专家建议 “取消银行无限追索权”,说能拦住居民资产负债表继续恶化。这词儿听着特专业,其实翻译过来就一句话:房子断供被银行收走后,能不能别再追着咱们要剩下的钱?今天咱不聊虚的,就从老百姓的视角掰扯清楚这事儿。
先给大伙说清楚这热点到底是啥。所谓 “银行无限追索权”,简单说就是你房贷断供后,银行把房子拍卖了,如果卖的钱不够还剩下的贷款,银行能接着找你要差额,直到你还清为止。比如你欠银行 100 万房贷,房子只卖了 80 万,那 20 万差额银行能追你一辈子,工资、存款甚至未来的收入都可能被划走。
而现在之所以提这事儿,是因为这两年太多家庭掉进了 “资产负债表恶化” 的坑里。有组数据特扎心:2023 年咱们国家家庭债务收入比达到 144.8%,意思是普通家庭的债务快到收入的 1.5 倍了,远超国际上 120% 的 “债务陷阱” 红线。更要命的是,房价连续三年下跌,房子占了居民财富的 60% 以上,好多人买的房已经变成 “负资产”—— 房子不值钱了,欠银行的钱却一分没少。
我见过粉丝留言说,他 2021 年花 150 万买的房,现在市场价跌到 90 万,月供还得还 8000 多。后来失业断供,银行把房子拍卖了 95 万,还剩 30 万贷款要他还。现在他打两份工,每月工资刚够糊口,银行的催收电话天天跟着,整个人都快垮了。这就是无限追索权最让人窒息的地方:房子没了,债务还像枷锁一样套着你。
为啥会走到这一步?根本原因是 “债务高压” 和 “收入焦虑” 拧成了死结。2022 年以来,居民存款和贷款的差额一下子多了 44 万亿,相当于近一年的全社会消费总额都被 “冻” 在银行里,没人敢花。一方面是房贷压得喘不过气,38 万亿的房贷存量摆在那;另一方面收入越来越没底,灵活就业的人从 2019 年的 8.4% 涨到 2024 年的 15.2%,这些人没社保、收入忽高忽低,哪敢随便花钱投资?
这时候有人就说了,既然供应链票据都能搞 “有限追索” 试点,房贷为啥不行?今年 4 月起,票据市场已经开始试行了:持票人只能找开票的人要钱,前面转手的人不用担责,这样风险就不会层层传递。那房贷要是学这个,断供后银行拍卖房子就行,不追差额,是不是能救不少家庭?
但这事没那么简单,得掰开了说影响。对普通家庭来说,这肯定是松绑 —— 断供后不用一辈子背着债务,至少能保住最后一点尊严,不用怕被追得家破人亡。但对银行来说,风险就大了,可能会出现更多 “故意断供” 的情况,坏账一多,说不定就会收紧房贷,以后普通人更难贷到款。
更关键的是,这招能真正解决问题吗?我觉得悬。现在的核心矛盾不是 “追索权”,而是 “收入跟不上债务”。你想啊,要是收入稳定增长,谁愿意断供?2025 年前两个月,居民新增贷款降了 86%,就算消费贷利率降到 2.49%,还是没人敢借。这说明大家不是怕被追索,是根本没信心还得起钱。
而且银行也有自己的理。当初放贷是按房价估值来的,现在房价跌了,责任不能全让银行扛。就像有人借你钱拿手机抵押,后来手机降价了,总不能说只还手机的钱就算了。但问题在于,房贷不是手机,是普通人一辈子的身家,把人逼到绝路对谁都没好处。
我倒觉得,这事儿的关键不是 “取消” 还是 “保留” 追索权,而是得找个中间地带。比如参考票据试点的 “自愿选择” 原则,房贷也可以搞差异化:收入稳定的人选普通房贷,利率低点;收入不稳定的人选 “有限追索房贷”,利率稍高点,风险自己担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得先解决 “收入焦虑”,要么给企业减税让老板敢招人,要么加强社保兜底,不然光改追索权就是隔靴搔痒。
还有个真相得说透:居民资产负债表恶化,不是某个人的错。央行放了那么多水,90% 都流到企业去了,居民手里还是没钱,形成 “宽货币,紧信用” 的怪圈。房价涨的时候,银行追着放贷;房价跌了,就追着普通人要钱,这未免太双标了。
说到底,取消无限追索权更像个 “止痛药”,能缓解当下的疼,但治不了根。真正要救的不是 “断供的人”,而是大家对未来的信心。要是哪天大家敢花钱了、收入稳了,谁还会想着断供这回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