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中国人而言,“支那”是最不能容忍的一个称呼,因为这个蔑称的背后是近代中国几十年的血泪史。
不少人都以为这个词语是日本人创造出来强加给中国的。
但其实“支那”是“梵文Cina”的音译,来源于古代印度人对华夏的代指,翻译过来就是中国丝绸。
汉明帝在位时,“Cina”这个词跟佛教一起传入了中国。
![]()
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古罗马称呼中国时所用的“Sinoa”,英文中的“China”,以及法文中的“Chine”都是源于“梵文Cina”。
大概在唐朝的时候,这个词被日本的遣唐使带回了国,慢慢开始被日本人所使用。
但当时这个词完全没有任何的贬义,就是一种很常见的代称。
同治皇帝在位时,“支那”这个词经常被国内一些有识之士所引用,甚至变成了一种革命符号。
比如宋教仁创办的留日学生革命杂志就叫《二十世纪之支那》。
梁启超也曾在《戊戌政变记》中用:“我四万万余支那人大梦唤醒”来形容民族意识的复苏。
真正让这个词被赋予侮辱性含义,是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开始的。
![]()
两国在海上没有交手之前,虽然日本人就已经很看不起满清政府,经常用“猪尾巴”和“豚尾奴”来称呼国人。
但明面上他们还是不敢太过于放肆,官方文书上老老实实称呼中国为“清国”。
等1894年承载着满清政府所有希望的北洋水师在海上大败亏输,日本人彻底抖起来了,再也不将曾经的宗主国放在眼中。
于是便开始非常轻蔑的用“支那”来称呼羸弱不堪的满清。
就算1912年满清灭亡,日本人依旧没有改变对中国的蔑称。
明明当时我国的政府叫“中华民国”,但日本的的公文里面偏偏用的是“共和支那国”。
这完全就是对中国赤裸裸的歧视。
![]()
老蒋对这个称呼也是深恶痛绝,1930年的时候曾让外交部义正言辞的照会日本方面,说要是公文里面再出现“支那”的字样,就拒绝接受。
日本人表面上收敛了一些,在正规文件里面改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但背地里他们还是我行我素,媒体和民众依旧将“支那”挂在嘴上。
![]()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人将这个蔑称使用到了顶峰。
侵略中国叫“支那事件”,日寇部队叫“支那派遣军”,骂人蠢是“支那马鹿”,嫌东西差是“支那式”。
正是因为这个蔑称给中国人带来了太多不愿意去回忆的伤痛,所以每次听到“支那”这次词语,国人都会发自内心的感觉到愤怒。
中国人打赢了抗日战争后,在盟军最高总司令部的介入下,日本官方渐渐不再使用“支那”来称呼中国。
但在日本民间和一些右翼那里,这个词并没有完全消失。
一直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赢了美国人,日本这才幡然醒悟,真正见识到了新中国政府的厉害。
至此主流社会才真正开始摒弃了对中国的蔑视和蔑称。
![]()
二、
话说回来在使用特殊称呼这件事上中国才是真正的老祖宗。
历史上中国曾给日本起过10个名字,这些名字给日本人所带来的耻辱到今天依旧留存。
![]()
第一个名字叫“东夷”,是始皇帝一统六国后给日本所取的。
其中“东”指的是日本所在的位置,而“夷”一般形容那些比较偏远野蛮的未开化之民。
“蛮夷”、“夷荻”这些词语就是如此来的。
始皇帝用“东夷”来指代日本,其中的不屑一顾溢于言表。
![]()
这也不怪始皇帝,毕竟当时日本岛上的原住民确实还在茹毛饮血,说他们是蛮夷一点也没有错。
相较于两世而亡的秦朝,大汉的国力要更加强大,自然而然的汉朝也更看不上蕞尔小国的日本。
于是汉王朝给日本取名叫“倭国”。
![]()
“倭”是象形字,表示一个人长得非常的矮。
不得不说这个名字取得确实恰如其分,让人一读就能够对日本国民的身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784年2月23日,日本九州福冈博多湾志贺岛曾出土了一方“汉倭奴国王印”。
据《后汉书》记载,这枚金印是光武皇帝刘秀在公元57年赐予日本国王的。
金印上的“倭奴”这个词一度让许多日本学者破防,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愿意承认这枚金印是真的。
汉倭奴国王印
![]()
但随着1956年11月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石寨山古墓群中挖出了“滇王之印”,这件事的真实性再也毋庸置疑。
实际上不止后来的日本人受不了“倭奴”这个称呼,唐朝时期日本人就已经开始不满意中原王朝用“倭国”来指代他们。
所以日本朝廷上书唐玄宗,希望可以换个名称。
![]()
当时两国的关系不错,所以唐玄宗也没有故意刁难,顺应了他们的请求,这才有了“日本”这个名字的出现。
宋元时期官方一般都会用“东瀛”或“瀛洲”来指代日本,但民间的老百姓还是习惯称呼其为“倭人”。
“东瀛、瀛洲”这个称呼看似没有那么难听,但一个“东”字就将日本附庸国的地位给定死了。
![]()
到了明朝,随着日本的海盗在我国南方一带大肆烧杀劫掳,两国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
于是乎“倭寇”这个称呼应运而生。
为了抗倭,大明王朝死了十数万军民。
最后还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在西南沿海苦熬了十几年,这才彻底的平定了倭患。
![]()
这一次的“倭寇之乱”彻底消磨掉了中国人对日本的最后一丝好感。
从此之后南方沿海一带都称呼到处乱窜的小鬼子为“日本浪人”。
一开始“浪人”指的是的四处游荡无赖之徒,慢慢的在这次词变成了国人对“日本流氓”的专属称谓。
鲁迅先生《华盖集·“公理”的把戏》中就曾直言不讳的说:
“我们国内的战争常有日本浪人从中作祟,使良民愈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对日本人而言,“倭寇”和“日本浪人”这两个称呼是最戳他们肺管子的。
所以在日本媒体的报道文章和历史课本中,这两个称呼都被尽可能的规避,基本不会出现。
![]()
三、
来到近代后,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衰落,日本这个狼子野心的国家开始对曾经的宗主国有了窥觎之心。
18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为借口,第一次武力侵犯中国在台湾的领土。
腐败不堪的满清政府不但没有能够给予日本人最凌厉的反击,还被迫签订了《台事专条》并赔款。
这一次的尝试让日本看清楚了当时中国的虚弱事实,野心再也压不住了。
所以他们吞并琉球、侵略朝鲜,为接下来的全面侵华做好足了准备。
![]()
尤其是中日甲午海战胜利之后,日本人甚至都不再加以掩饰,就这么赤裸裸的开始对着中国磨刀霍霍。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彻底拉开了侵略中国的序幕。
由于那些年国内一直都在打仗,因此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所谓的国战一开始并不敏感。
这导致很多老百姓稀里糊涂的就被日本侵略者给残忍杀害了。
直到这个时候,国人才算真正看清楚了这些东洋兵的嗜血面目,将他们当成了生死仇敌。
既然是不共戴天的仇人,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客气。
![]()
于是全国老百姓给这些日本兵冠上了“小鬼子”、“日本鬼子”、“小日本”、“日寇”等名字。
这些名字已经不是侮辱那么简单了,直接就将日本兵从人类当中剔除了出去,把他们当成了恶鬼来对待。
不但民间这样称呼日本人,就连官方的报纸都堂而皇之的用上了这些称呼。
此后“小日本”这个叫法更是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中,刚出生的孩子只要会说话,基本就都对这个词无师自通。
撑杆跳运动员薛长锐,夺金后接受采访,其主要竞争对手为日本的泽野大地

中国老百姓可不只是过过嘴瘾,他们在极尽辱骂的同时,还帮着我们自己的队伍打小鬼子。
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和全国老百姓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对日本人来说,中国给他们取得这些名字不但是一次次的的尴尬回忆,还是一段又一段的失败见证。
所以到了今天,日本人对这些称呼讳莫如深,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提及的。
![]()
尤其是日本右翼的那些激进分子,更是把这些称呼视为“逆鳞”,每次只要一听到,肯定都会暴跳如雷。
但风水轮流转,现如今就算他们再怎么愤怒,再怎么不愿意听,中国人都是不在乎的。
毕竟随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的复兴,中国人民已经彻底站起来了。
在这个强者为尊的时代,实力就是身份最好的象征。
![]()
在拥有强大威慑力的中国前面,现如今的日本已经不太够看。
这个时候他们的叫嚣只不过是无能狂怒,中国人又怎么会太过于在意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