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漫谈
![]()
作者:刘笑薇,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
Maria,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
(正文约24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当地时间 2025 年 10 月 19 日上午,一伙伪装成施工人员的劫匪仅用 7 分钟便从巴黎卢浮宫盗走 9 件珠宝。
根据巴黎检方 10 月 21 日披露的信息,此次卢浮宫失窃的 9 件拿破仑时期王室珠宝总估值约为 8800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7.2 亿元)。
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直言:“卢浮宫盗窃案是对我们珍视的遗产的攻击,因为这是我们的历史。我们将恢复这些作品,并将肇事者绳之以法!”
![]()
▲ 卢浮宫失窃的珠宝之一
惊天魔盗团
10 月 19 日,卢浮宫开馆仅仅 30 分钟,四名头戴巴拉克拉法帽的窃贼突然闯入博物馆。
这伙盗贼利用起重机砸碎楼上一扇窗户闯入了阿波罗长廊,在存放法国王室珠宝的区域偷走文物,得手后骑摩托车扬长而去。
这“效率”不禁让小智君发出惊呼:7 分钟让法国人花了 7 个亿,来者何人!
这个惊天魔盗团由四名伪装成工人的劫匪组成。手无寸铁的他们连作案工具——升降车也是偷来的。
真就是“开局四个人,装备全靠捡”。这伙劫匪就这么水灵灵地用角磨机切割开了高安保性展示柜。
![]()
▲ 作案的升降车
这个“专业团队”全程没有暴力行为,最危险的行为也只是用角磨机威胁了警卫。
他们在逃跑时甚至试图点燃一辆起重机。未能得逞后,这伙劫匪仓皇跑路,甚至把原本到手的价值千万欧元的欧仁妮王后皇冠给跑丢了。
因此,团队原本计划偷盗的 9 件藏品最后到手 8 件。
从伪装、工具到快速撤离的路线来看,小智君认为,这是有预谋有计划的专业犯罪。
但是,这次盗窃直接反映了这个举世瞩目的博物馆糟糕的基础设施以及安全配置。
很难想象,都 21 世纪了,卢浮宫这种地方还会缺乏摄像头和安保人员!
而安保人员能做的,却只是简单地疏散游客,无法阻止盗窃逃脱。
![]()
▲ 卢浮宫失窃的珠宝
神秘买家?
这次被盗的藏品包括:玛丽-阿梅莉王后与奥尔唐斯王后的珠宝套装(多颗蓝宝石与钻石组成)、玛丽-路易丝王后的祖母绿套装、欧仁妮皇后的冠冕(在逃离时被遗弃)与胸针(钻石和红宝石组成)、圣物匣式胸针(珍珠与红宝石组成)。
![]()
▲ 卢浮宫失窃珠宝总结
小智君注意到,劫匪出于某种原因放过了阿波罗画廊中最著名的一件藏品,世界上最有名的钻石之一——摄政王钻石。
这颗苏富比估价超过 6000 万美元(4.2 亿元人民币)的珠宝逃离了魔爪。
巴黎检察官Laure Beccuau接受采访时也对劫匪的选择表示困惑,由此她怀疑,抢劫很可能是由一个收藏家委托的。
“我们正在研究有组织犯罪这一假设”,她补充说,“可能是小偷为买家制定规格,或者与洗钱犯罪有关”。
![]()
▲ 价值4.2亿的摄政王钻石
“巴黎综合症”
1911 年《蒙娜丽莎》失窃、2023 年埃及文物展厅失窃……卢浮宫作为全球艺术瑰宝的殿堂,这些屡次发生的惊天大案,不过是法国盗窃问题的冰山一角。
劫匪之所以能突破重重安保防线,不仅是安保疏漏,其根源在于法国社会面临的更广泛的系统性挑战。
日本精神科医生大内规雄于 1986 年在巴黎工作时发现,大量日本游客因无法接受 “浪漫巴黎” 与 “现实巴黎” 的差距,出现明显心理和生理不适,遂将其定义为 “巴黎综合症”。
![]()
对法国市民而言,防盗早已成为固定出装:将手机、钱包塞进贴身的内袋;逛街时用垃圾袋代替名牌包装等。
而对于奔赴法国的游客来说,“防盗攻略”甚至是比景点指南更重要的旅行攻略。
在各大平台搜索“法国旅行”,不少高赞帖子均带有“防盗”的标签:《巴黎防盗好物推荐》《法国防盗指南》等,甚至还有地图攻略,标注了扒窃手和飞车党的活动区域。
小智君更是亲身遭遇过,一个拿着文件借口做“问卷调查”分散注意力,实则是为同伙创造机会的小偷(小智君那可怜的手机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到华强北了……)。
![]()
盗窃背后:社会群体的撕裂
盗窃,或者说财产犯罪,其背后最显著的是经济动因。
法国社会长期存在显著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
移民后代和低收入群体都被排除在主流社会的发展机会之外,成为 “被遗忘的边缘人”,游荡在各大城市的街头。
青年群体长期生活在这种“社会不融合”的环境下,大量年轻人既无法找到稳定工作,又因教育资源匮乏难以提升自身竞争力,长期处于无学可上、无业可就的状态。
![]()
▲ 遍地的盗窃现象
这种经济贫困与机会匮乏交织在一起,催生了年轻一代强烈地寄希于歪门邪道中。既然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体面的生活,那就只能“自主就业”了。
偷窃在法国可是门生意。有专门的招募者、执行者和销赃渠道,运气好说不定还能BOSS直聘。
什么?你问警察在哪。哈哈!
其实,法国警方长期面临预算不足、人手短缺的问题,还要应对“革命老区”的“传统艺能”——社会抗议、骚乱和反恐压力。
有限的警力被大量分流,形成了报案多但破案无期的恶性循环。
![]()
司法系统的低效,也进一步削弱了法律的威慑力。
对于简单的盗窃,即使罪犯被抓获,真正被起诉的比例也相对较低。对于惯犯或未成年罪犯,往往拘留几个小时即被释放,难以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
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巨大诱惑,无疑是“零元购”的温床。
还能找回来吗?
说回卢浮宫的这次盗窃案,小智君不禁感慨:“艺术抢劫案中真正的艺术不是偷窃,而是出售”。
显然,这些“家喻户晓”的珠宝是不可能招摇过市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宝石被切割,黄金被熔化,使这里面的每一件元素都可以在市场流通。
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国人祈祷,这桩震惊全球的盗窃案,最好是由一位“神秘买家”买贼偷盗,因为这样至少可以让珠宝以其原本的面貌保存。
![]()
▲ 卢浮宫精美的珠宝
然而,许多专家认为,目前为止,包括数千颗钻石和其他珠宝在内的碎片极有可能已经被拆除了。
小智君已经开始想象,这些无法估值的珍宝,可能在某人卧室的麻袋里,也有可能已经被切割砸碎......
相关从业人员也坦言:“这是一个有灰色边缘的法律市场,即使珠宝商承诺不通过所谓的金伯利证书(常见的珠宝认证证书)处理冲突钻石,但仍有可能伪造相关证明文件”。
毕竟当真的有顶级的珠宝找上门时,这些经销商没有理由拒绝这门生意。
小智君认为,卢浮宫大劫案不应被视为一个孤立的艺术品盗窃故事,而应被视为法国社会治安问题的一次极端爆发。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国家在安全保障、社会融合与司法效能上的多重困境。
![]()
▲ 巴黎安保
即使法国政府以引入 AI 监控、加固展柜等技术手段作为应对,但卢浮宫的安防升级,终究只是对“失窃”表象的修补。
若不能从社会肌理深处缓解贫困与不平等,那么司法体系将无法重建,犯罪行为得不到实质威慑,更无法填补边缘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的鸿沟。
如此一来,再坚固的展柜,也挡不住源于社会裂痕的“盗心”。
撰稿:Maria, 刘笑薇
编务: Maria
责编:邵逸飞
图片来源:网 络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民小智君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