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公元前200年,踌躇满志的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汉军开拔北伐,剑指北方匈奴,可惜,40万匈奴骑兵将他围困在平成白登山。
七天七夜断水断粮的绝境彻底消散了刘邦击垮匈奴的野心,他意识到汉朝尚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迎击匈奴,只能先行蛰伏。
此后多年,汉朝与少数民族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和亲政策”,缔结姻亲的同时附赠大量财物,希望可以用这些身外之物换取片刻的生机。
尽管取得了明面上的和谐,但是匈奴骑兵还是会不时地侵扰汉朝边境,这也让汉军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这些骑兵。
![]()
古人的智慧
匈奴骑兵人高马大,一人一马行进速度极快,每当士兵发现他们的踪迹的时候,汉军根本来不及向周围报信。
汉军的指挥官熟读军书,他们开始在军书上寻找可以利用的办法,很快他们找到《六韬》中的一段话“置土河于营垒之外,夜则卧其上,视其动静。”
土河是中国古代用来侦查敌情的壕沟,士兵挖掘成型之后,在内部铺设松软的沙土,只要有人从壕沟上走过,就会留下脚印等重要信息。
士兵就可以根据松软沙土上留下的脚印,判断敌人的数量、体型,是否随身携带补给等重要战时情报。
土河的应用引起了指挥官们的注意,汉军是否可以根据土河的优势加以改造,建立一个新的侦察陷阱呢?
![]()
汉军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在长城防线的外侧铺设宽约2-3丈不等的带状区域,用工具去除掉土地上的碎石杂草,仔仔细细地将土地平整了一遍。
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士兵们开始最为关键的一步,他们拉来沙子和软土,均匀地铺设到已经平整的土地上。
这就是汉军指挥官们改良之后的新侦察战术——“天田”的制作过程,现在,指挥官们开始等待这一技术在战役中的使用效果。
很快,前方的消息传来,“天田”技术有效的预知了匈奴人的活动踪迹,帮助汉军前线部队搜集了很多的有效信息。
得到实践效果的“天田”技术被迅速推广,汉军的士兵们开始在壕沟内侧、关隘出口、敌军可能出现的关键河谷等重要军事要地设置“天田”。
![]()
汉军军营中巡逻士兵们有了一项新任务,每天清晨前往“天田”附近检查前一天的痕迹,分辨清楚是人还是动物的痕迹。
在巡逻士兵确定无危险之后,便将痕迹抹去,重新铺上沙土,这项任务也被称为“治天田”。
天田的运用是汉朝时期军事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汉高祖刘邦深陷危局之后,尽管汉朝选择休养生息,但是汉军没有松懈,而是认真思考、发展军事能力,这也为未来留下了机会。
攻守易形
公元前141年,太子刘彻继位,休养生息70余年的汉朝迎来了第一位雄主,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即将迎来彻底的改变。
彼时,继位的刘彻年仅16岁,匈奴单于对于这个年轻的皇帝很是不屑,心中颇为轻视,认为自己与大汉的关系依然如旧。
很快,匈奴单于迎来了当头一棒,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采纳王恢的建议,引诱匈奴单于主力驶入马邑。
汉军在马邑设下了伏击圈,只要匈奴主力驶入,汉军就能到一击必胜,可惜,匈奴单于意识到了危险,及时掉头躲开了马邑之谋。
![]()
差点陷入埋伏的匈奴单于大怒,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彻底破灭,两国重新站在了历史的两边。
数年后,汉朝悍将卫青率军冲进“河南地”,汉军的喊杀声震耳欲聋,行军如同寒光凛凛的利刃一般,一举切断了匈奴企图伸向大汉的手臂,自此,长安城再也不是匈奴人的囊中之物。
此时的匈奴已经意识到汉军的与众不同,长达70年的休养生息,汉军已经全面升级。
军中将士的青铜兵器被换成了钢铁兵器,为了抵抗匈奴骑兵,特意配备了环首刀与强弩,为了适应长途奔袭,汉军建立了堪称强大的后勤系统,数十万的步兵和民夫严阵以待。
终于,公元前119年,横空出世的卫青、霍去病率领十万铁骑一路杀进漠北,卫青剑指匈奴单于主力,霍去病歼灭匈奴左贤王部七万余人,前后纵深两千余里,彻底熄灭了匈奴意气。
漠北之战后,匈奴远遁,霍去病封狼居胥,漠南之地无王庭,汉朝与匈奴攻守易形。
参考文献:
1.《汉书》
2.《通典》
3.出土汉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