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美国政府以“301调查”为由,宣布对中国籍船舶及中资运营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试图通过施压中国航运业,推动本国制造业回流、重塑本土造船能力。
然而这一被视作对华经济遏制的重要举措,尚未显现出预期的战略成效,反而迅速引发市场剧烈反弹,在实施首周便导致美西航线集装箱运价单周暴涨31.9%,导致美国进口成本激增、通胀压力重现。
而这样的现象也直接引发了广泛质疑,这场被包装为“对华经济施压”的行动,究竟是对中国的精准打击,还是一场误伤自身的“经济自杀”?
![]()
从“精准打击”到“自我伤害”
此次政策的核心内容自2025年10月14日起生效,针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籍或中资背景船舶,实施阶梯式收费机制,核心是对挂靠中国港口的集装箱船征收每箱500美元附加费。
而政策依据则是2025年3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港口补贴调查报告》,声称中国通过补贴港口运营成本,使中方港口费率低于国际市场30%。但实际执行中,这项政策暴露出多重漏洞。
![]()
比如全球航运联盟的航线布局决定了费用转嫁的不可控性,以马士基为例,其亚洲-美西航线中,82%的船舶同时挂靠中国上海与洛杉矶港。
当政策要求对挂靠中国港口的船舶征费时,航运公司立即调整计费模式,将附加费转嫁给所有美西航线货主,无论货物是否经由中国港口。
而这种“无差别打击”导致从越南胡志明港出发的货物,因船舶曾在中国港口中转,同样被加收费用。
![]()
同时美国港口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加剧了政策反噬,洛杉矶港与长滩港的集装箱堆场利用率长期维持在95%以上,征费政策实施后,航运公司为规避成本,加速取消挂靠中国港口。
但替代方案是将货物转运至釜山或新加坡中转,这导致美国西海岸港口单日处理量激增40%,码头拥堵指数从4.2跃升至7.8(7以上为严重拥堵),船舶等待泊位时间从72小时延长至12天,直接推高仓储与滞期费成本。
![]()
运价飙升的即时反馈
政策落地后的市场反应远超预期,根据上海航运交易所10月18日发布的数据,美西航线运价指数从980点跃升至1292点,单周涨幅达31.9%,美东航线亦上涨16.4%,这一数字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
这一涨幅远超季节性波动,直接源于船公司为应对新增成本而紧急加征各类附加费,并通过调整运力布局规避风险,大量中国籍船舶被替换或绕行,部分航线改道东南亚或加拿大中转港,导致物流效率下降、交付周期延长。
![]()
从供给端看,航运公司迅速调整运力部署,中远海运取消了3条亚洲-美西直航航线,改道经釜山港中转,导致洛杉矶港直航船舶减少25%。
达飞轮船则宣布对所有经中国港口转运的货物加收“港口中转附加费”,每箱300美元,这些调整直接压缩了市场有效运力,德鲁里航运咨询公司估算,美西航线实际可用舱位减少18%。
需求端的变化同样剧烈,美国零售商为应对可能持续的运价上涨,启动紧急补库存,沃尔玛将第四季度进口量上调30%,塔吉特则通过空运紧急调拨圣诞商品,空运价格随之上涨15%。
![]()
这种恐慌性采购进一步加剧了集装箱短缺,洛杉矶港空箱堆积量达到创纪录的8万TEU,而重箱等待出港的队列延长至15公里。
成本转嫁
而运价飙升的代价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NRF)的测算显示,每箱500美元的港口费,通过供应链传导后,将使每件进口商品成本增加2.3美元。
![]()
这种成本压力在低附加值商品领域尤为显著,加州一家玩具进口商透露,其从中国采购的塑料玩具,单箱货值仅8000美元,但港口费与运价上涨使其单箱成本增加600美元,利润率从15%压缩至5%。
为维持运营,该公司已通知零售商将产品价格上调20%,并暂停部分SKU的进口。
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回流计划的受挫,特朗普政府曾希望通过港口费政策推动制造业回流,但现实是,美国本土生产的同类玩具成本是中国进口价的3倍。
![]()
高昂的物流成本与低效的供应链,反而加速了中小企业倒闭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运输成本相关破产案件同比增加45%。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尝试
面对政策引发的混乱,美国政府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10月15日,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FMC)宣布启动对航运公司的反垄断调查,指控其“协同推高运价”。
![]()
但航运公司迅速反击,马士基提交的运营数据显示,政策实施后其美西航线单箱运营成本增加420美元,其中港口费仅占120美元,其余为拥堵导致的燃油与人力成本。
国际社会对美国政策的反应呈现分化,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警告美国政策可能违反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并启动对美方港口补贴的平行调查。
东南亚国家则抓住机遇,越南胡志明港宣布将集装箱处理费下调15%,吸引部分原本挂靠中国港口的货物转移。
![]()
但这种转移面临基础设施瓶颈,胡志明港的深水泊位仅能处理1.8万TEU级船舶,而美西航线主流船型为2.4万TEU,转运效率大幅下降。
而深入分析政策数据,就可发现其设计存在根本性矛盾,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声称中国港口补贴导致费率偏低。
但世界银行2025年港口效率指数显示,上海港与洛杉矶港的单位集装箱处理成本分别为12美元与28美元,中国港口效率优势源于自动化设备与规模效应,而非补贴。
![]()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抹平这种效率差距,结果却是用行政成本替代市场效率。
另一个关键数据是中美贸易结构的互补性,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出口中,机电产品占比58%,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22%。美国对中国港口征费,实质上是对自身进口商品征税。
这种“自我制裁”在农产品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加州杏仁协会统计显示,征费政策实施后,中国进口商订单减少35%,导致美国杏仁库存积压至历史最高水平。
![]()
结语
历史一再证明,在高度互联的世界经济中,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从未带来真正的胜利,真正的国家竞争力,源于技术创新、产业韧性与开放合作,而非关税大棒与港口收费。
当美国在焦虑中挥舞制裁之剑时,或许更需要一场关于自身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而美国若不能正视自身结构性缺陷,仅靠制裁与壁垒维系所谓“安全”,终将陷入“双输”困局。
![]()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