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都知道杨振宁是顶尖的科学家,拿过诺贝尔奖,在物理界的地位不用多说。
![]()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大科学家背后,站着一位特别普通的母亲,罗孟华。
她没读过多少书,也没有什么出众的外貌,放在人群里就是个不起眼的传统女性,却偏偏让丈夫一辈子敬重,还把五个孩子教得特别出息,其中四个成了博士。
连杨振宁都多次说“母亲是家里的精神支柱”。
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女人,到底凭什么做到这些?
没学历没颜值,她凭什么让丈夫爱了一辈子?
罗孟华和丈夫杨武之的婚事,放在现在看特别“老派”——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两人还没出生的时候,杨武之的父亲生了场重病,是罗孟华的父亲用中医给治好的,一来二去,两家就定下了这门娃娃亲。
那时候还是清朝末年,女子裹脚、早婚是常事,罗孟华也不例外,从小裹了小脚,只在私塾断断续续读了几年书,认识些常用字,跟后来成了数学家的杨武之比,不管是学历还是见识,差距都很大。
可就是这样一场“包办婚姻”,却让两人一辈子相守。1914 年,杨武之从北京大学毕业,当时他在安庆一所中学教数学,工资不高,两人刚结婚那几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没过多久,杨武之争取到了去美国留学的官费名额,听起来是好事,可“官费”只够一部分学费,生活费和路费还得自己想办法。
家里本来就没多少积蓄,杨武之要出国,只能把仅有的钱都带走,留下刚生完杨振宁的罗孟华,一个人在合肥的大家庭里过日子。
![]()
换作别人,可能早就抱怨了,丈夫出国享福,自己在家带娃吃苦,可罗孟华没说过一句不满。那几年,她没有工作能力,娘家也帮不上太多忙,只能靠省吃俭用过日子。
家里人多嘴杂,难免有闲言碎语,说她“留不住丈夫”,“没本事让日子过好”,她也从不跟人争论,只是默默照顾孩子,把家里的小事打理得妥妥帖帖。
有一次,杨振宁得了场小病,家里没钱请好医生,她就自己学着用土方子护理,整夜守在孩子床边,直到孩子退烧。
1923 年,杨武之在美国读完书回国,一进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才四岁的杨振宁,居然能认不少字,还能背几句古诗。
细问之下才知道,这几年罗孟华用自己仅会的一点知识,亲手做了很多小卡片,每天教孩子认十个字,一年下来居然教了三千多个。
![]()
杨武之看着妻子手上的老茧,又想起自己在国外的日子,心里又愧疚又感激。从那以后,他对罗孟华更是敬重,从来没因为她学历低、没见识而轻视她。
后来杨武之到清华大学当教授,一家人搬到清华园。那时候清华园里的教授夫人,大多是留洋归来的名媛,要么是大学毕业的高知女性,平时喜欢聚在一起聊学术、谈社交,只有罗孟华,从不参与这些。
她每天就在家里做饭、洗衣、照顾孩子,偶尔出门也是买些家用,看起来特别“不起眼”。
有人跟杨武之说“你夫人是不是太内向了,该多出去见见人”,杨武之却说太太把家里照顾得这么好,能安心做研究,就够了。
杨武之还以胡适为榜样,说胡适之从不嫌弃他的小脚夫人,他也不嫌弃,夫妻过日子,看的是真心,不是学历。
![]()
在那个年代,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会嫌弃家里的“旧式妻子”,可杨武之对罗孟华,始终是尊重和爱护。
哪怕后来家里条件好了,他也从来不让罗孟华受委屈,家里的大事小事,都会跟她商量。
这种“平等的爱”,是罗孟华用自己的付出,赢得了丈夫的认可。
她或许不能跟丈夫聊数学公式,却能让他每次回家都有热饭吃,能让孩子在安稳的环境里长大,这也是她的成就。
兵荒马乱的年代,她教出四个博士
丈夫的爱,是罗孟华的“底气”,把五个孩子教成才,是罗孟华的“本事”。
![]()
她没学过什么教育理论,连小学都没毕业,却能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把孩子一个个送进名校,四个成了博士。
这背后没有别的技巧,全靠“耐心”和“坚持”。
杨振宁四岁那年,罗孟华就开始教他识字。那时候没有现成的教材,她就自己找些废纸,裁成小卡片,在上面一笔一划写汉字,每天教十个,教完了就反复复习,直到孩子记牢。
有时候杨振宁调皮,不想学,她也不生气,只是把卡片换成孩子喜欢的小动物图案,在背面写汉字,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引导。
一年下来,杨振宁居然认了三千多个字,比同龄孩子多了不少,或许,杨振宁后来的成就有自己天赋的原因,也离不开母亲打下去的基础。
![]()
除了教识字,罗孟华最看重的就是“让孩子能安心读书”。1937 年抗战爆发,北平形势紧张,杨武之带着全家往昆明逃,要去西南联大教书。
那一路特别难,坐火车、换汽车,有时候还得步行,罗孟华裹着小脚,走路本来就不方便,却还要抱着年幼的孩子,背着行李。
路上遇到战乱,他们只能躲在山洞里,有时候一天吃不上一顿饱饭,可就算这样,她也没让孩子中断学习。
晚上在临时住处,她会找个干净的地方,让杨振宁和弟弟妹妹们借着煤油灯的光看书,自己则在旁边缝补衣服,陪着他们直到睡觉。
![]()
到了昆明,西南联大的条件更苦。他们住的是竹棚子,下雨的时候漏雨,刮风的时候进风,吃的是掺了沙子的粗粮,连喝水都要排队去挑。
杨武之的工资因为战乱缩水了一半,家里日子更紧了。
罗孟华就想着法儿省钱,她自己缝衣服,一件衣服改了又改,给老大穿完给老二穿,做饭的时候,会把粗粮磨细了,做成孩子能咽下去的粥,还会在路边挖些野菜,给孩子补充营养。
她从不让孩子因为家里穷而觉得自卑,也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苦,而是说只要好好读书,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那时候,杨武之忙着在联大教书,没时间管家里的事,五个孩子的生活、学习,全靠罗孟华一个人打理。
![]()
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做饭,然后送孩子去学校,回来后洗衣、种菜,晚上等孩子放学,又要检查他们的作业(虽然很多题她看不懂,但会看孩子有没有认真写),直到深夜才能休息。
有一次,老二杨振平得了感冒,发烧不退,家里没钱请医生,罗孟华就整夜守在床边,用湿毛巾给孩子敷额头,还熬了姜汤让孩子喝,硬是靠自己的照顾,让孩子慢慢好了起来。
她从不管孩子具体学什么、考多少分,却特别在意“学习的规矩”。
比如每天固定的学习时间,谁都不能耽误,写作业的时候要坐端正,不能分心,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自己先想办法,实在不会再问老师。
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却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自律的性格。
![]()
后来,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杨振平去了美国读博士,杨振玉成了神经生物领域的博士,连办公司的杨振汉,也毕业于名牌大学。
五个孩子里,除了早年去世的杨振复(毕业于北大数学系),四个都成了各自领域的人才,这样的成绩,在当时的环境里,真的特别难得。
罗孟华这辈子,从来没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只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母亲所做的,让丈夫和孩子能吃饱饭、能安心读书,剩下的都是他们自己努力。
可杨振宁几兄弟的成就彰显着,罗孟华所做的一切有多么伟大。
1987 年,罗孟华在香港去世,享年 91 岁。按照她的遗愿,她被葬在了丈夫杨武之和幼子杨振复的身边。
她这辈子没留下什么文字,也没有多少照片,却成了孩子们心里永远的牵挂。
![]()
她把“妻子”“母亲”这两个角色,用一辈子的时间做到了最好。
这样的女人,或许不起眼,却值得所有人尊敬。
参考资料:
家学、诺奖、爱情,杨振宁的三个人生维度
2025-10-18 14:51·扬子晚报
文史 | 杨振宁和他的母亲
2022-02-18 14:47·各界导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