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一旦瓣膜或血管出现问题,就像发动机零件故障,随时可能危及生命。近日,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专家连续为两名患者拆除了“心腔炸弹”,这两场高难度心脏手术还为患者保留了自身心脏瓣膜,解决了传统手术的诸多难题。
30岁女性的“保心”之战
今年30岁的王女士(化姓)原本正在积极备孕。可近2个月来,她频繁感到胸闷气喘,原来以为是工作劳累所致,但请假休息后症状还是没有好转,甚至连平躺睡觉都成了奢望,只能坐着熬过漫漫长夜,这样的身体状况让她对备孕也失去了信心。经人介绍,王女士来到黄福华主任专家门诊就诊。
![]()
经过详细检查,王女士的诊断结果让所有人揪心: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窦瘤、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伴关闭不全(Barlow综合征)、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已达IV级(最严重的心功能不全等级,意味着日常活动都可能诱发心衰)。
摆在她面前的是一道两难“选择题”:传统瓣膜置换手术,选机械瓣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如果未来怀孕,出血风险增加;选生物瓣虽然不需长期抗凝,但生物瓣存在衰败的风险,王女士现在才30岁,未来大概率需要再次手术。
黄福华主任团队反复研讨,为王女士量身定制了手术方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实施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窦部替换术(David手术)+二尖瓣修复+三尖瓣修复术。
术中,黄福华主任精准修复了受损的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用人工血管替换了扩张的主动脉窦部,既解决了“血管扩张”和“瓣膜漏血”的核心问题,又完整保留了她的自身瓣膜。术后,王女士的胸闷气喘症状缓解,心功能逐步恢复。待身体完全康复后,她依然可以圆自己的“妈妈梦”。
59岁男子体检发现主动脉窦瘤
59岁的张大叔(化姓)则是在体检中发现了“隐形炸弹”——检查显示他的主动脉窦瘤已扩张到6.2cm(正常主动脉窦直径约3-3.5cm,超过5cm就属于高危),同时合并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
黄福华介绍,主动脉窦瘤就像一个“吹大的气球”,随时可能破裂,一旦破裂会引发主动脉夹层,甚至瞬间猝死,必须尽快手术。张大叔同样面临传统手术的困境:换机械瓣要终身抗凝,对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出血风险(如脑出血、消化道出血)会增加;换生物瓣则要面对未来二次手术的风险。
![]()
黄福华主任团队经过细致讨论,为张大叔实施了David手术。术中,专家团队仔细修复受损的主动脉瓣,用人工血管替换了扩张的主动脉窦部,成功拆除了这个“心腔炸弹”。术后第二天,张大叔就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出,恢复情况良好,很快就能正常生活。
做好三件事,发现心脏疾病早期信号
严重的主动脉窦瘤合并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过去传统方案多是“换瓣”,而上述两个患者采用David手术的核心是“修复”而非“替换”——通过修复受损的主动脉瓣结构,用人工血管替换扩张的主动脉窦部,既解决了血管扩张的“炸弹”风险,又保留了自身瓣膜的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二次手术的可能。
黄福华提醒,心脏疾病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只要细心观察,还是能发现“信号”,这3件事要做好:
一、出现胸闷、气喘、平躺困难,或活动后乏力、下肢水肿,要及时就医。
二、定期体检时,重视心脏超声检查——它能清晰看到瓣膜和主动脉的情况,像上文提到的张大叔就是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发现了主动脉窦瘤。
三、有马凡综合征家族史、高血压、冠心病的人群,要定期请医生评估,避免“小问题”拖成“致命危机”。
心脏是生命的“引擎”,每一次跳动都关乎健康。早筛查、早干预,才能让心脏更有活力!
通讯员 曹慧慧 刘春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