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臣武将功成名就之后,往往会选择金银财宝、爵位高官作为回报。
唐朝一位重臣的举动,却令满朝文武瞠目结舌,堪称吓人?
他到底要了什么赏赐,又为何这么做呢?
童年惊才冠世,宫中初识太子
李泌,字长源,出身辽东李氏,是北周太师李弼之后裔,家族世代簪缨,贵胄之门。
自幼聪颖异常,未及弱冠,便已能出口成章、识大体、明世事。
![]()
七岁那年,京中传来风声,说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听闻民间有神童,命中注定要召入宫中一见真章。
那日清晨,天光未亮,李泌已被唤起,换上了干净的儒服,乘坐马车进入大内。
玄宗召见时正值与燕国公张说下棋,得知神童到来,便当即让张说以“方圆动静”为题试其才思。
张说心思缜密,料定七岁孩童不过纸上谈兵,想来这题定会难倒对方。
![]()
谁知李泌只是沉吟片刻,便举头自信答道:“方,象行义;圆,象用智;动,是施展之机;静,是知止之道。”
一席话下来,殿中顿时肃然,张说先是错愕,随即喜形于色,频频点头称奇,直呼此子堪称“天人之姿”。
玄宗龙颜大悦,不仅赐以珍馐,更命李家严加教养,日后送往太子宫中与太子李亨同读共修。
进入东宫的那年,李泌年仅八岁,而太子李亨已是少年,太子看着身着素衣的小李泌,心中不免多了几分亲近。
![]()
他们同窗共读,同席论道,在书页翻飞与棋盘纵横之间,情谊逐渐深厚。
入山修道,忠心未改
李泌虽是少年神童,才智过人,却从不以此自傲;相反,他的通透,在于能洞悉人心冷暖,看穿漩涡。
成年后,他虽身处朝堂,但从不热衷权位之争,反而始终如履薄冰,谨守本分。
唐朝天宝年间,当时的唐玄宗已年迈昏庸,朝中实权被杨贵妃一族牢牢掌控,尤其是她的兄长杨国忠,跋扈专横,心狠手辣。
![]()
他对不听话的同僚绝不手软,而李泌,恰恰是最不愿与他同流合污的人。
李泌早年因才名进入东宫为太子李亨属官,辅佐期间一向直言不讳。
他向太子提出的许多意见虽未必都被采纳,但其胆识有目共睹。
也因此,在太子登基前,李泌已然在权力场中积攒了不少威望,但正是这份威望,令杨国忠忌惮三分。
![]()
朝廷上暗流涌动,杨国忠频频打压正直之人,不少昔日同僚不是贬谪外地,就是莫名其妙病故,李泌也屡遭排挤。
李泌心知时局已非理想之地,与其在朝中挣扎求存,不如退而修道,以退为进。
于是,他毅然决然告辞朝廷,弃官入山,远离红尘,披上道袍,隐居嵩山、终南之间,过起了与世隔绝的修行生活。
这一退,便是数年。
![]()
山中岁月静谧悠长,晨钟暮鼓,云卷云舒。
再度出山救国,谋定胜算
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年,乱军席卷大唐半壁,长安与洛阳相继陷落,百姓流离失所,朝廷仓皇失措。
就在这风雨欲来的时刻,昔日东宫之主李亨在灵武拥兵自立,改元即位,是为唐肃宗。
彼时的他,虽贵为皇帝,却一身疲惫,心神俱乱,群臣无计,朝纲失控,他需要一个能在乱局中看清方向、拨云见日的人。
![]()
他想到的第一个人,正是李泌。
消息传到终南山时,李泌正于草庐之中焚香夜读。
不等朝廷来人,他已整装待发。
白衣披风,仿佛神仙中人,他辞别山林,踏上征途,直奔灵武。
一路北上,风沙扑面,干戈四起。
当他抵达灵武,唐肃宗李亨望见旧日知己,不禁动容。
肃宗急欲封李泌为相,托以重任,李泌却婉拒道:“臣非为权位而来,只愿为陛下分忧。”
![]()
当朝内群臣还在争论该速战还是持久之时,李泌却以“无欲速”三字断定全局。
安禄山虽势大,但其军心未稳,若唐军仓促反攻,虽可一时取胜,却难以彻底击溃叛军,他建议唐肃宗稳扎稳打,收复之计不在快,而在准。
肃宗一开始并不全然理解,他急于恢复失地,重振国威,多次不顾李泌劝阻,下令猛攻。
结果,虽一度收复长安,却又陷入漫长拉锯,兵疲粮尽,损耗极大。
这时,李泌再次进谏:“王道之兵,胜在天时与人心,不在急功。”肃宗这才彻底放手,让李泌主持谋划。
![]()
他首先建议重用两员大将——郭子仪与李光弼。
前者沉稳老练,擅守善攻;后者勇猛果决,兵锋所向披靡。
李泌并未让二人合兵一处,而是分别部署:郭子仪坐镇冯翊、入河东,扼制西北战局;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策应中原。
他让两路大军南北呼应,形成“掎角之势”,如巨钳般卡住叛军的咽喉。
他进一步设局布兵,命兵马沿汾水扎营,构筑层层防线,同时令地方安抚百姓、稳定人心。
果然,安禄山军见唐军不动,以为其怯懦,遂发动全面进攻,反被唐军伏击重创,战事逐步逆转,叛军元气大伤,长安与洛阳终于一一收复。
![]()
奇特赏赐背后
安史之乱终被平定,长安、洛阳重归唐室版图,战火硝烟散尽之后,肃宗李亨终于得以松一口气。
于是,李亨当众宣言:“李卿有大功于社稷,朕愿赐以一切,只要卿开口,朝廷所能者,皆不经廷议,立刻允准。”
话音未落,百官侧目,群臣心惊。
![]()
所有人都在等,等李泌开口,看他将要选择什么样的荣耀:是封侯拜相?是金玉满箱?是高第良田?如此功高震主,若不慎选择,怕是日后招来杀身之祸。
李泌只是略作沉思,轻描淡写地说出一句:“臣所愿者,不过能枕陛下之膝而眠。”
《旧唐书·李泌传》明确记载:"泌曰:'臣绝粒无家,禄位与茅土皆非所欲。为陛下帷幄运筹,收京师后,但枕天子膝睡一觉,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动天文足矣。'"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堂顿时哗然。
![]()
有人瞠目结舌,有人低声议论,有人暗自摇头,不解他为何在众目睽睽之下说出如此“荒唐”的话语。
更有心思敏锐者,瞬间察觉到了这句话背后深藏的玄机。
唯独肃宗没有惊讶,反倒仰天大笑,朗声道:“此易事耳,今夜便依卿之愿!”
当晚,李亨果真亲赴李泌所居之处,席地而坐,脱下龙袍,任他将头枕于膝上,宛如兄弟一般亲昵。
![]()
这一幕,震动了整个长安。
李泌并未因帝王俯身而得意,反倒心如止水。
自古功高者多忌,震主之臣更易招祸,王莽篡汉、曹操权重、杨国忠专政,历史从不缺乏以权谋逆、终遭横祸之人。
若于此刻索取爵位土地,便是激起群臣猜忌、诱发皇帝警觉;唯有提出一个“不可复制”的请求,既彰显亲密,又不触碰实权,才能真正化险为夷。
“枕膝”这句看似荒诞,实则智慧至极。
![]()
它既表明自己无意仕途、无求于权,又借由身体的亲密接触,象征性地加强君臣间的情感纽带,让旁人不便非议。
此举之后,百官虽有议论,却找不到可指摘的由头,皇帝宠信仍在,朝中敌意反而无从下口。
而更深一层的用意,在于“功成身退”的铺垫。
回山修行才是他始终未忘的本心,他所求的,不是舞文弄墨的高位,而是青灯古佛、山林松月。
![]()
若无退路,进再多也无用;而这“枕膝”之举,既达成了情义的高峰,也成就了隐退的契机。
次日清晨,李泌整束衣冠,缓步朝堂之上,执简请辞。
他躬身叩首,陈言:“臣志在山林,道在清净,今乱已平,愿归衡岳,潜修静养。”
肃宗起初不舍,数度开口挽留,终是抵不过李泌坚决,最终,他赐优诏许之,放其归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