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薇第一次被8岁的文彦喊“妈妈”时,心中涌起一阵酸楚。这个每周三晚上陪伴她三小时的大学生,似乎比整日忙碌的亲生母亲更了解她藏在抽屉里的手工作品。
2025年10月,一则关于“大学生成为临时父母”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在各大城市的高档住宅区里,越来越多像明薇一样的大学生正以“陪玩姐姐”、“临时父母”的身份,走进那些父母忙碌的家庭,填补孩子们缺失的陪伴。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与此同时,辽宁大连出现的“外包儿女”服务也引发热议——一群年轻人陪伴老人看病、聊天、调解家庭矛盾。这一老一少的需求,共同指向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议题:当亲情也能被“外包”,我们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01 育儿外包现象:从陪玩到“临时父母”的蜕变
当下,一种新型的兼职模式正在大学生中流行——成为“临时父母”。这类服务通常以小时计费,单次服务时长约3小时,报酬可达300元,主要涵盖陪伴孩子做作业、阅读绘本、参与游戏、外出活动及基础生活照料。
与传统的家教模式不同,该服务更侧重情感互动与日常陪伴,而非单纯的学业辅导。
![]()
明薇的经历是这一现象的缩影。她每周三晚上会准时前往北京顺义区的一户家庭,陪伴8岁女孩文彦。在长达三小时的相处中,她们一起做手工、复习功课,或者仅仅是在卧室里聊天。
令人惊讶的是,有两次,文彦竟直接称呼明薇为“妈妈”——一次是在兴奋地邀请她欣赏自己的画作时,另一次则是在类似的忘情瞬间。
“临时父母”与“外包儿女”的出现,本质上都是将传统上属于家庭内部的情感陪伴,转化为可购买的市场服务。
市场精准捕捉到情感需求的缺口,并以标准化服务予以填补。从功能上看,这确实缓解了部分现实困境——孩子有人陪,老人不孤单,远方的子女也稍感宽慰。
02 市场需求:双职工家庭的无奈选择
育儿外包服务的兴起,背后是双职工家庭普遍面临的“看护难”问题。一些嗅觉敏锐的家政公司也把目光投向这一市场。
比如厦门某家家政公司,就在今年暑假期间推出一项限定新业务——“超级哥哥”“超级姐姐”陪你写作业,收费标准显示的是399元4次,上线40多天已成为暑期爆款。
聘请大学生的家长张女士表示:“我觉得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之间没有代沟,这个代沟一方面体现在知识上,大学生跟中学生其实也没差几岁,他们对中学的知识其实也更熟悉。”
另一位家长王先生则看中大学生的榜样作用:“我之所以选大学生没有找专门的辅导老师,是因为我认为大学生在心智方面给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请过两三个大学生,有北大的、人大的,他们能考上名校,生活习惯学习方面肯定是值得借鉴。”
在众多选择外包育儿的家庭中,陈砺的情况颇具代表性。她就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孩子即将升入大班。工作日里,她陪伴孩子的时间只有早晨20分钟:每天七点半孩子起床到上学前。她几乎每晚都要在十点半之后才能下班,回到家时,孩子已睡着。
![]()
03 大学生群体:供需失衡下的“最后选择”
对大学生而言,“带娃”不仅是一种兼职,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这甚至成了许多人的“最后选择”。
2025年7月,从重庆回到上海后,莫里斯通过在社交媒体发帖寻找带娃工作。在诸多暑期工中,莫里斯很早就发现“带娃”性价比高,相比其它工种“钱多事少”。
在一线城市的便利店、餐饮店兼职,时薪一般在20元上下,每天至少要工作8小时。而帮家长“带娃”不仅时间灵活,薪资更高,也比站着忙前忙后轻松。
![]()
今年6月初,黎明从河南的本科院校毕业。她考上一所南方地区的211高校,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离9月开学还有很长时间,作为研零的工科生,黎明深知自己在实习市场上的劣势。
找实习无望后,她决定找份兼职消磨假期。知道黎明是暑期工后,布店对方的拒绝理由很直接:只要长期的,不招暑假工。
黎明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找兼职的帖子。后来,标题中的“兼职”变成了“带娃”。“好找,时薪高,”黎明解释,“除了这个,其它兼职都不肯要大学生。”
04 情感边界:当陪伴变成商品
长期的陪伴往往模糊了情感的边界,这在“临时父母”服务中尤为明显。
部分大学生表示,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联结使其超越了单纯的经济交易。例如,有大学生提到孩子会主动展示手工制品、牵手示好,甚至在兴奋时称呼其为“妈妈”,这种情感反馈成为持续参与的重要动力。
![]()
明薇的经历正是如此。她坦言:“我打心底里喜欢这个孩子,想多花些时间陪陪她。”文彦羞于用直白的言语表达爱意,却总会精心准备在学校亲手制作的小物件——黏土捏成的蛋糕、色彩斑斓的扭扭棒作品,还有手工装订的本子,在她到来时郑重其事地展示给她看。
然而,这种情感联结也带来了困惑。当文彦两次称呼明薇为“妈妈”时,她的心情复杂难言。她从孩子口中得知,在所有家庭成员里,文彦“最不喜欢的就是妈妈”,连家里的阿姨都比妈妈更亲近。
对此,有儿童发展专家提醒:“物质补偿无法替代拥抱的温度,‘临时父母’再温柔,也无法承载血缘的归属感。”
05 隐忧与风险:缺乏规范的灰色地带
尽管“临时父母”服务市场火热,但这一新兴领域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潜藏着不少问题。
在采访中发现,大学生与家庭间的工作约定,多为口头协议,期间如存在临时变动,或遇到突发安全情况,大学生往往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
家长也不一定就是强势的那一方,曾经找过大学生帮忙带娃的张女士就介绍了自己的“踩坑”经历:有的大学生和她约好见面后又临时爽约。
此外,大学生的身份如何核验也困扰许多家长。有家长建议,相关部门能够搭建一个官方平台,一方面为想勤工俭学或进行社会锻炼的大学生找到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家长对所雇大学生的身份信息更加放心。
北京市中闻(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超胜建议:“从法律角度,家长与大学生约定需着重于避免劳动争议和安全风险,建议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核心内容。”
06 现象背后:社会结构变迁的缩影
育儿外包现象的兴起,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城镇化加速、人口大规模流动,传统家庭结构逐渐松动。
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
而《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全国独居老人比例已达14.2%。且大城市中“隐形留守”儿童也不在少数。
无论是缺席的父母还是远方的子女,本质上都是同一批人——正值壮年的社会中坚力量。他们被困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只能无奈地将亲情责任“外包”出去。
问题是,这种选择究竟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花钱就能履行责任”的错觉?
07 未来之路:从市场服务到社会支持
面对育儿外包现象,一味批判选择“外包”的家庭并无意义。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社会层面构建更完善的支持系统,让亲情不必轻易“外包”?
对于职场父母,能否推动更灵活的工时制度,让他们不必在事业与孩子之间做残酷选择?对于异地子女,能否完善探亲保障,让“常回家看看”不再艰难?对于社区,能否发展更专业的精神赡养服务,真正回应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提供的亲情“平替”终究有其边界。这种基于契约的关系,也始终缺乏亲情的韧性与温度。
当服务终止、当孩子长大,那些未被真正填补的情感空缺,是否会更加刺眼?
有网友评论道:“作为过来人,我认为这种服务只能暂时缓解问题。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文彦的母亲,在某次深夜回复工作日志时多写了一行:“其实我很羡慕你能听到她叫妈妈。”
这句话背后,是无数父母未曾说出口的挣扎:他们既是家庭的支柱,也是孩子记忆里的模糊影子。
当“临时父母”成为现象,我们或许该追问:如何让陪伴不再成为家庭的奢侈品?企业的弹性工作制、社区的共享育儿、父母的时间管理……解决方案需要多方探索。
但无论如何,孩子的成长从不等候。就像文彦悄悄对明薇说的那句:“如果你是我妈妈,我们就可以天天一起看星星了。”
——有些陪伴,终究无法外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