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打工三年,我攒下的钱不到两万元。”
到处的哭诉,存不下钱的无奈,曾经,上海是无数年轻人眼里的“造梦工厂”,只要踏进来,就能穿上西装当白领,靠努力攒下未来。如今,这一代年轻人开始用脚投票,选择“逃离上海”。
![]()
“月薪八千,房租三千二”,这是许多沪漂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在上海,仅住房一项就足以压垮年轻人的钱包。
普通合租的次卧,位置稍微好点就要三千起步,整租一套小公寓更是高达万元打底。
日常消费同样令人窒息:早上包子豆浆五六块,中午外卖三十多,晚上随便吃点二十,加上通勤和社交,月底工资基本见底。
![]()
住房、教育、医疗这些隐性成本正成为压垮年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落户政策在放宽,优质公立教育资源竞争依然激烈,私立学校费用高昂,育儿成本远超二三线城市。
如果只是生活成本高,年轻人或许还能咬咬牙扛过去。但曾经最吸引人的工作机会正在减少,成为压垮年轻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金融、互联网、新能源这些曾经的“高薪行业”纷纷变天。
![]()
金融业裁员、降薪成常态,互联网大厂从“招人如救火”变成“非985硕士不招”,新能源岗位数量也比前几年少了一半。
一位上海211大学的硕士生诉苦道:“投了87份简历,只收到1个offer,还是月薪一万的销售岗。”而身边一半留在上海的同学,从事着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月薪不足一万,“连房租都快付不起了”。
当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年轻人选择“及时止损”。他们不是怕吃苦,而是怕苦吃了,却什么都得不到。
![]()
只是谁又能想到,上海面临的不只是年轻人的离去,还有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2024年,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77.62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7.6%。
走在虹口区的街道上,白发苍苍的老人比黑发的年轻人还多,老人比例超过45%。
这不仅仅是城市景观的变化,更是年轻人实实在在的压力。养老金支出从2010年的783亿猛增至2023年的3464亿,而缴纳养老金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
有年轻人算过一笔账:每月交一千多社保,等自己老了,能否拿到足够的养老金心里根本没底。
医疗资源同样紧张。上海的大医院里,排队挂号的老人占了大半,年轻人看个小病也要等很久。社区活动中心大多被老人占据,年轻人连个休闲的地方都难找。
而面对挑战,上海正在积极应对。智慧养老院已在上海崭露头角,到2025年底,全市将建成至少100家智慧养老院。
![]()
在金杨养老院,智能床垫能实时监测老人血压异常,吸顶灯可探测老人摔倒,辅助抱式移位机器人帮助护理员轻松移动老人。
浦东新区则着力推动银发经济发展,围绕养老科技、养老金融、银龄医养等领域,实现养老服务提质、消费扩容。
另一方面,上海也在不断放宽落户政策,吸引人才留存。从应届生落户条件放宽到临港、崇明等地区缩短居转户年限,上海正一点点拉开落户的“口子”。
![]()
同时,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出现,沪郊区“村漂”年轻人越来越多。
青浦、松江、崇明等地的乡村里,出现了由年轻人经营的咖啡馆、花店甚至窑烤面包店。这些“村漂”将城市潮流业态带到农村,巧妙地融合农村传统文化元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新经济。
年轻人离开上海,不是对城市的“背叛”,而是一种理性选择。他们不是不想留下,而是不愿在高成本里空耗,不想在没机会的日子里迷茫。
![]()
杭州、成都、合肥等城市拿出“真金白银”吸引年轻人,提供租房补贴、安家费,落户门槛也相对较低。这些城市不再只是退路,更成为了年轻人发展的新选择。
此外上海的老龄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破解之道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如何保障老年人福以及吸引年轻人留下寻找平衡点或许才是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