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苏频道
人民网记者 周梦娇
![]()
试验场中的智能网联隧道。刘攀摄
智能网联汽车离了GPS和网络信号,还灵不灵?驾车驶进长三角(盐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下称“试验场”),答案便浮出水面。
“试验场”入口处,停放着一排排待测试、身着迷彩防窥膜的车辆,静待“模拟考”。
记者随车驶入,眼前出现一条隧道,长840米,深入地下13米,暗埋段呈S形弯,具备分流与合流功能。刚进隧道,GPS信号消失、网络信号中断,车辆却依旧平稳穿行,转向精准,智驾系统运转正常。
“这是全球首个在封闭汽车试验场内建设的真实隧道场景,专为‘信号盲区’测试而生。”随车工程师范欣炜紧盯着数据屏,“智能网联汽车感知、计算、决策、执行的‘底子’行不行,这里一验便知。”
像这样复现汽车在社会道路上遇到的危险场景、极限场景,是试验智能网联汽车的依托,也是“试验场”建设的初衷。
十年前,智能网联浪潮涌起,传统试验场“捉襟见肘”,车企亟需专业化测试基地。五年前,江苏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车规划提出,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要求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完善测试验证体系。
2020年底,“试验场”破土动工。2024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8条智能网联测试道路、3.2万平方米实验室、油电氢醇综合能源中心相继落成,涵盖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能力测试的全部场景。
![]()
智能网联复杂环境多维模拟平台。刘攀摄
站上高点俯瞰,4000亩的试验场像一个微缩的“未来智驾社会”。多功能广场上,水马围挡灵活变换车道形态;模拟街区内,红绿灯、假人假车、智能收费站等一应俱全,激光雷达、路侧感知设备等星罗棋布。
“我们把真实路况浓缩成一张‘模拟考卷’,车辆在这里闯关拿‘上路资格’。”范欣炜指向刚验收的“气象多级可调模拟测试平台”——一个可人工“呼风唤雨”的“丁”字区域,车道开阔,头顶布置着雨雾阵列、可控光源点阵。
工程师手机一点,浓雾骤起,几分钟内能见度从百米骤降至五米;再次点击,暴雨倾盆,“闪电”划空,强度、区域皆可调。
“这是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复杂环境多维模拟平台,测试自动驾驶整车、感知零部件、智驾算法等,可定量、可复现。”范欣炜说,每年上万台车在此“应试”,数据实时反馈到研发端,推动技术迭代。
走进场景背后的中控室,试验场3D全景跃然屏上,每辆车的编号、轨迹、速度实时跳动,工程师远程监测,运筹帷幄。
![]()
航拍试验场。刘攀摄
汽车试验场是一个重资产、重投入的行业,打造这样的“超级试验场”,靠的是天时地利。
“首先要有足够大的土地面积。盐城土地广袤,政府支持力度大,第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我们顺利征地4000亩。”“试验场”技术总监梁荣亮认为,盐城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础雄厚,与上海、常州、苏州等地的车企、研发机构紧密协同,可以形成产业链虹吸效应。
“在服务上,除了硬件,我们还提供全套试验方案和专业团队,一站式服务国内外主流车企、零部件企业。”梁荣亮说。
如今“试验场”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低空经济、通信设备、智慧城市纷纷入场。国内首个飞行监管平台也在此搭建,5G-A通感一体基站覆盖600米高度;近期收购极限检验中心后,业务将延伸至高寒、高温、高原、高腐蚀等极端环境测试,形成“常规+极限”双轮驱动。
在黄海之滨的这座“未来驾校”内,有关智能汽车的“验证”与“引领”探索一直未停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