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乔庄镇始终将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 “第一资源”,确立 “党委统揽、产业牵引、服务兜底” 的工作格局。聚焦水产养殖、粮食深加工、乡村旅游三大特色产业,以 “引才强智力、育才壮根基、留才激活力” 为路径,打造多层次人才发展体系。
一、构建 “党建 + 产业 + 人才” 三维联动生态。乔庄镇跳出 “单一引才、被动育才” 的传统框架,以党建为纽带、产业为支点、人才为核心,打造相互赋能闭环生态。首先组建青年人才党支部,将 66 个村的 5 类乡贤人才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 “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人才聚在党组织周围”。打破“人才工作仅靠政府推动” 弊端,通过党支部联动企业、合作社,让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资源整合创新,首创 “科技副镇长 + 博士工作站 + 产业园区” 协同模式,打破 “高校院所资源难落地” 困境。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担任科技副镇长,赋予其 “技术决策参与权、项目指导权”,推动智能循环水养殖技术在产业园落地。
二、 “精准滴灌”,激活多元人才动能。乔庄镇实施“内外兼修” 策略,既激活本土存量,又精准引进增量,形成独特的 “人才回流 + 本土培育” 双路径。开展 “访乡贤、找能人” 专项行动,建立 “土专家”“田秀才” 动态管理台账,配套 “技术认证 + 项目扶持” 机制。挖掘的 128 名养殖能手,纳入人才库,为其提供“对虾养殖技术升级培训”,并支持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23 家合作社带动 800 余户农户增收。针对在外人才,通过寄送 “家书”、召开乡贤恳谈会等情感联结手段,实施 “乔商返乡创业” 书记项目。乔庄镇注重 “服务精准度”,为返乡人才提供 “项目对接 + 政策解读 + 场地支持” 全链条服务,2025 年引进的 120 名产业人才中,80% 实现 “引进即创业、创业即见效”。
三、 “定制化成长”,打造人才培育新范式。乔庄镇打造“分层分类 + 校地合作 + 实践历练” 三维育才模式,不同类型人才定制成长路径。依托镇党校、产业园区搭建培训平台,根据产业需求和人才类型量身定制学习计划。针对对虾养殖产业,开设 10 余场技术培训,覆盖 400 余人次;针对电商运营、乡村治理等领域,开展 150 余人次创业培训;针对村干部,组织 10 期能力提升行动,累计培训 700 余人次。与山东农大、上海海洋大学共建 “对虾科技小院”“水稻试验示范基地”,10 余名硕博研究生驻站开展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产业实效。
四、 “事业 + 情感留人”,构建拴心留人新环境。乔庄镇实施“事业平台 + 考核激励 + 情感关怀” 多维度留才生态,让人才 “来了不想走、留下能发展”。依托 10 余个产业园区创造 300 余个就业创业岗位,支持人才以 “技术入股、项目合作” 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千乘文旅数字设施渔业产业园,人才可凭借养殖技术入股,享受产业收益分红,这种 “让人才成为产业发展受益者” 的模式,形成 “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 的良性循环。实施村干部 “百分制绩效考核”,将考评结果与绩效工资、评先评优直接挂钩,考核指标细化到 “产业带动成效、矛盾调解数量、人居环境整治进度” 等具体工作,让村干部 “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同”,有效激发干事活力。同时,在春节、元宵等节点开展人才走访慰问,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从 “硬环境” 到 “软情感” 双重发力,增强人才归属感。
随着社会和产业的不断发展,乔庄镇将进一步扩大高端人才引进规模,重点靶向招引智慧农业、农旅融合领域专业人才。计划升级人才培训中心,增设无人机操作、数字营销等课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 “技术入股分红”“项目奖金配套” 等政策,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价值、成就事业。
记者 姚行彬 通讯员 武泽豪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