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印度赖布尔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机场的多普勒全向信标系统不幸被雷电击中,导致航班起降全面暂停,五架靛蓝航空航班被迫备降至其他机场。你可能会疑惑:机场不是有避雷针吗?为什么一道闪电还能让导航系统瘫痪?今天我们就扒一扒“雷击电磁干扰”这个机场安全的“隐形杀手”,看看它到底有多可怕,又该如何防范。
![]()
机场防雷
一、别被“避雷针”骗了!机场最怕的不是“直击雷”,是“隐形雷”
提到雷击,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避雷针能搞定”。确实,机场每个角落都竖着高高的接闪杆(也就是常说的避雷针),它们的作用是把闪电“引”到自己身上,再通过接地线导入地下,避免闪电直接劈中航站楼、跑道或飞机。但让导航系统“翻车”的,往往不是这种看得见的“直击雷”,而是更隐蔽的“感应雷”。
什么是感应雷?简单说,当闪电击中地面或接闪杆时,会在周围形成一个瞬间超强的电磁场。而机场的导航系统,靠的就是传递微弱的无线电信号工作,比如ILS系统会向空中发射“下滑道”和“航向道”信号,相当于给飞机画了一条“空中斑马线”。
可这个超强电磁场,就像一把“无形的锤子”,会对导航系统造成两种致命影响:
1.信号干扰:电磁场会直接“打乱”导航设备发射的无线电信号,让飞机接收的信号变成“杂音”,就像你在打电话时,旁边有人开了大功率音响,根本听不清对方说话;
2.电流击穿:导航设备的电缆(比如连接天线和机房的线缆)会在电磁场中感应出高电压电流,这种电流虽然持续时间只有几微秒,但电压能达到几万伏,足以击穿设备的电路板,直接把导航仪“烧穿”。
![]()
机场防雷
二、导航系统有多“娇贵”?比手机还怕电磁干扰
我们先搞懂机场最核心的两种导航设备,就知道它们为什么怕电磁干扰了:
1.ILS仪表着陆系统:飞机的“最后3公里导航员”
飞机降落的最后阶段,全靠ILS系统指引。它会从跑道两端的天线,分别发射两种信号:
①航向道信号:左右对称发射,飞机接收后,能知道自己是否在跑道正上方,偏左还是偏右;
②下滑道信号:上下倾斜发射,告诉飞机该保持多少高度。这种信号的强度非常弱,极容易被雷击产生的电磁干扰。
2.VOR甚高频全向信标:飞机的“空中指南针”
如果说ILS管“最后3公里”,那VOR系统管的就是“从起飞到降落前”的全程导航。机场周边会建多个VOR台,每个台都能向360度发射带有方位信息的无线电信号,飞机接收后,就能知道自己距离机场有多远、在哪个方向。
但VOR信号的频率在108-118MHz之间,正好和雷击产生的电磁辐射频率有重叠——就像两个电台用了同一个频率,播出来的声音全是杂音。
简单说,导航系统就像“精密的瑞士手表”,而雷击电磁干扰就是“泼向手表的一杯水”——不是手表不结实,而是它的工作原理根本经不起这种“意外冲击”。
![]()
机场防雷
三、机场的“防雷三道盾”,为什么还会有漏洞?
第一道盾:接闪杆+接地网——挡住“直击雷”
机场的接闪杆不是随便装的,而是按照“滚球法”设计的:以接闪杆为中心,画一个半径几十米的“保护球”,确保跑道、导航台、航站楼都在这个“球”里,闪电只会击中接闪杆。接闪杆下面连接着用铜带在地下铺成的“接地网”。这道盾能挡住99%的直击雷,但对感应雷完全没用,因为感应雷是电磁场干扰,不是电流直接击中。
第二道盾:屏蔽电缆——给信号“穿防弹衣”
导航设备的电缆,外面都裹着两层金属屏蔽网,就像给信号“穿了防弹衣”。这种屏蔽网能阻挡大部分电磁场,减少感应电流的产生。
但它有个“软肋”:接头处。电缆和设备连接的地方,屏蔽网不可能完全密封,电磁场会从这些“缝隙”里钻进去。尤其是机场的导航天线,大多架在开阔地带,电缆接头暴露在室外,下雨时雨水会让接头的导电性变强,反而更容易引入感应电流。
第三道盾:浪涌保护器——装“电流安全阀”
在导航设备的电源和信号输入端,都会装“浪涌保护器”(SPD)。它的作用就像“安全阀”:当感应电流超过安全值时,保护器会在0.001秒内导通,把多余的电流导入接地网,保护设备不被烧毁。
可问题在于,浪涌保护器的“反应速度”和“耐受电压”是有限的。如果闪电特别强,产生的感应电流超过了保护器的耐受极限,或者电流来得太快,保护器没来得及反应,设备还是会被击穿。
![]()
机场防雷
四、极端天气变多,机场防雷正在升级什么?
1.智能预警系统:提前0.5秒“打招呼”
现在部分机场已经开始试点“雷击电磁干扰预警系统”——在机场周边部署12个以上的电磁场传感器,实时监测闪电的位置、强度和移动方向。
当系统检测到可能引发强电磁干扰的闪电时,会提前0.5秒给导航设备发出“预警信号”。设备收到信号后,会瞬间切换到“抗干扰模式”:比如增强信号发射功率,或者暂时关闭非核心功能,优先保证导航信号的稳定。
2.光纤替代电缆:从源头杜绝感应电流
导航信号传输用的电缆,是感应电流的“重灾区”。现在民航局正在推动用“光纤”替代传统的铜缆。因为光纤是用玻璃纤维传输信号的,不导电,电磁场再强也不会在里面感应出电流,从根本上解决了感应雷的问题。
3.无人机巡检:找出防护“漏洞”
以前机场检查防雷设施,靠的是人工爬杆、测电阻,不仅效率低,还容易漏掉隐蔽的问题(比如地下接地网的腐蚀)。现在改用无人机巡检: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和电阻测试仪,能快速检测接闪杆的接地电阻、电缆接头的密封性,甚至能发现地下接地网的腐蚀情况。
技术进步让防雷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预警。新一代机场防雷系统不仅关注硬件防护,更注重整体电磁环境的监测与管理。想知道新一代防雷技术如何做到“提前预警、智能防护”?来欧麦安集团,我们带你解锁从“被动扛雷”到“主动避雷”的秘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