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光辉历史。但在今天,要用现代科学数据来证明比较优势,这是中医药发展的时代命题,亟需完善评价方法。”10月19日,在河北省易县举办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三十年学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在致辞时强调。
![]()
10月19日,张伯礼院士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三十年学术大会”上作主旨分享。
回首三十年:从“启蒙探索”到“井喷式发展”
张伯礼回顾了中医药临床评价事业不平凡的历程。他回忆起自己作为第一届研究生时对科研的探索,指出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启了中药临床科研规范化的启蒙。他特别提到,1997年召开的第一次循证医学会议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议上王永炎院士提出的“一要学、二要用、三要知道局限性”的原则,他补充了一个观点,就是要“创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新评价方法”,为循证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30年来,我们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张伯礼指出,近些年,中医药循证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批高质量临床试验成果在JAMA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也彰显了中医药的优势。
评价是关键:将中医药临床优势转化为评价指标
王琦院士在致辞中提到,“疗效是硬道理,评价是道理硬。”强调了科学评价的重要性。张伯礼院士指出,中医药历经千年传承、跌宕起伏、历久弥新,核心在于“有效”二字。但要让世界信服,必须提供科学的证据。
对于如何评价,张伯礼提出核心观点:“要善于将中医药的临床优势转化为评价指标。”他举例说,针刺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创新性地采用“尿垫增重法”作为客观评价指标;中药治疗前列腺增生,通过超声观察残存尿量、尿等待时间等反映患者症状改善的指标。“评价的方法也要创新,关键是让患者获益,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展望新未来:拥抱数智技术,产出高质量证据
面向十五五发展,张伯礼提出了中医药疗效评价的重点任务。
一是自觉应用数字技术。要抓好适配中医药疗效评价的算力、算法和数据三大要素,特别是要利用好丰富的人用经验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夯实中医药“垂直模型”的底层逻辑,让人工智能真正赋能临床研究与评价。
二是重视药物经济学评价。要用数据说明中医药诊疗的经济价值,用研究证据驱动完善支付政策。有效、安全和质量可控是药品的基础属性,在应用中还要关注药物经济学评价,突出“物有所值”。
三是推动成果转化为标准。要努力将经过临床验证的疗效数据,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诊疗标准、临床指南和路径,从而支撑临床诊疗与药物研发,并扩大中医药在全球卫生服务中的可及性。
张伯礼总结,“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宗”,要坚持中医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产出兼具科学性与临床价值的高质量证据。“我相信,中医药一定能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乘势而上,为建设健康中国、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